甘肃> 今日甘肃> 正文

《大河唱》与家乡一起摇滚国内首部巨幕音乐纪录片《大河唱》来天水路演

天水日报 2019-07-19 12:33 大字

□见习记者徐媛

7月17日晚7点30分,国内首部巨幕音乐纪录电影《大河唱》在天水市天宝影城举行路演和主创见面会,导演杨植淳来到现场,为观众讲述电影背后的故事。

影片以苏阳与乐队鼓手争执节拍的问题作为影片开头,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人是随着气口儿停顿的。随后,影片以音乐人苏阳为线索,追溯其音乐中所包含的不同民间音乐形式,以及与这些音乐形式紧密相连的四位固守黄河土地的民间艺人——说书人刘世凯、花儿歌手马风山、百年皮影班班主魏宗富、民营秦腔剧团团长张进来的寻常生活,探索他们所代表的艺术与故乡土地之间的连接。

来自观众的反馈

观影结束,似乎还沉浸在电影剧情当中的观众何少杰颇有感触地说,“《大河唱》这部电影很让人感动,片子里拍摄的皮影、花儿、秦腔等都有很鲜明的甘肃烙印,也包含着我儿时美好的记忆。特别希望通过这部影片,将我们甘肃、我们西北这种特有的文化推广出去,让更多人了解。”

作为一名专业传媒老师,在天水市某传媒艺考中心任教的县愔愔告诉记者:“现在的电影更多是在追求商业价值,但《大河唱》这部片子却直击到了我的内心,它给我们心灵带来的抚慰、激励,和其对文化认可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县愔愔也带学生来观看这部电影,学生们踊跃地与导演交流让她很是欣慰。“我没有料到学生们会有那些问题和那些思考。他们一定是在观影的时候有所触动,才会有发问的欲望和勇气。如果说没有共鸣,他们就会像老师上课提问一样,低着头不吭声。”

来自主创团队的思考

“影片融合了民间艺术与摇滚艺术风格,给人呈现了一种全新的观影效果。尤其在拍摄时,采用了‘田野记录\’的方式,从细微处把民间艺人的性格、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传媒艺考中心高三学生薛澍说道。天宝影城经理胥强告诉记者,此次放映《大河唱》完全是出于文化情怀。“《大河唱》是小众电影,它的关注度也没有商业片高。但因为影片拍摄的四种民间艺术与天水当地的文化一脉相承,所以便专程把杨植淳导演请来,就是想通过《大河唱》,通过他来宣传甘肃、宣传黄河流域的文化。”

三年前,杨植淳这位对民间艺术满怀热情的电影人来到黄河边,通过与民间艺人的近距离接触,如今他对传统音乐有了自己的见解。“在拍摄这四门传统音乐时,我深切地感受到它们的示弱,但我却又能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40年的变化可能赶得上其他国家100年的变化。当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时,如果传统的艺术不去改变的话,它们必将面临‘灭亡\’。所以当我们提到传统文化,提到‘非遗\’时,也应该从两方面看待,对它原汁原味的保护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它的一种转换,让它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欣赏习惯。”杨植淳说,现代人所看到的传统艺术,也必定是在不断吸收,不断创作中,留存下来的。

“大家看到片子里民间艺人的生活,可能会觉得陌生。这种感觉我在最初拍摄《大河唱》时也有,我甚至觉得有点‘土\’,但在经历了《大河唱》的整个拍摄后,我逐渐了解到这种音乐表达是与他们生活有一定联系的,我也看到了西北这片土地上丰厚的文化底蕴。”杨植淳认为,对年轻人来说,首先需要的是文化自觉,得认识自己的本土文化,知道它与其他文化的区别,之后才能进一步做到文化自信。

脱胎于“黄河今流”

记者现场获悉,《大河唱》脱胎于音乐人苏阳发起的“黄河今流”艺术项目。“这与苏阳的个人音乐创作转变有关,最早苏阳是做金属音乐的,但自2006年起,苏阳开始在西北这片土地上进行采风,他认识了许多民间艺人。也是在与这些艺人相识交往的过程中,苏阳从这些民间艺术中汲取了音乐养分。”杨植淳说,影片制片人对这个体裁非常感兴趣,感觉可以做一个关于苏阳的音乐纪录片。承担制作的团队便是清华大学青年工作室。

“在对接的时候,我们认为以苏阳一个人物承担起一部纪录片,可能不太丰满,沟通过程中,苏阳推荐了一些曾经影响他的民间艺人,我们从其中选了四位。所以影片最终是对苏阳、刘世凯、马风山、魏宗富及张进来,五个人进行记录跟拍摄的。因为他们都不是‘著名\’的,反而显得更加真实可感,透过他们的生活拍出了更真实、质朴、原生态的影像。”杨植淳说。

路演最后,杨植淳也带来资深媒体人,苏阳“黄河今流”艺术项目策划人,《大河唱》联合制片人黄英对家乡天水的问候。杨植淳说,本次《大河唱》在天水的路演完全得益于黄英。“这源于她对家乡、对故土一种无以言说的热爱。”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