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今日甘肃> 正文

筑梦“天眼”守护母亲山 记科技工作者集体省水涵院“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监测能力建设及科技支撑项目组”

张掖日报 2019-06-27 10:55 大字

本报记者祁晓蓓

有这样一个科研团队,他们在葱茏苍翠中践行着祁连山守护者的责任和使命,在碧海松涛中坚守着科研工作者的初心和信念,在不断努力中创新着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方法,为守护祁连山生命线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和青春。这个团队就是省水涵院“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监测能力建设及科技支撑项目组”。

走进位于祁连山区海拔2700米处的排露沟流域综合观测场,工程师王荣新正在采集自动气象站内所有数据,他细致地将测量设备逐一进行清理擦拭,在检查完设备电瓶后,他和同事们又开始继续向海拔3700米处的观测场行进。2005年,王新荣调入甘肃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野外工作一干就是14个年头,因为有着较为丰富的山区作业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术素养,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监测能力建设及科技支撑项目实施时,他主动承担起了山区仪器设备的架设、安装与调试工作,每十天就要进行一次全面维修维护,每次都要往返十几公里,遇到下雨天,摩托车无法在泥泞的山路行进,他就背着十几斤重的背包步行到达监测点。

2017年3月,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应市政府委托,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紧急开展祁连山生态环境评估,及时为祁连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部署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基于该院有40年的祁连山生态监测数据,经研究后,总投资1772万元的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监测能力建设及科技支撑(地面监测)项目正式启动。从此,“母亲山”又多了一只守护“天眼”。

面对项目实施区域跨度大,范围涉及山区、平原区、荒漠区和指挥中心四个基地,生态监测因子多,数据传输量大、建设工程量大、建设周期短、设备到货不及时等困难,在项目任务下达之初,项目组迅速展开行动,先后5次组织专家对祁连山区进行现场勘查选址,对野外科研站点设施设备、科研能力进行充分研讨论证,确定建立祁连山排露沟流域——龙渠种子园——红沙窝,集森林——绿洲——荒漠一体化的监测点,并计划在项目作业区布设气象传感器、土壤传感器、数据采集器、雷达水位计、树木径向增长传感器等仪器设备,共计170多个监测点,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监测点的踏查及快速落实只是项目建设的第一步,后续进场施工更是重中之重。由于各个作业区监测重点不同,其中平原区为张掖市龙渠国家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着力点放在青海云杉及祁连圆柏种子园和母树林气象监测、土壤监测及安防监控等设备的部署,在走完所有的监测点后,基地站长赵明与工作人员将收集回来的土壤在实验室进行称重,利用土壤氮循环监测系统对不同海拔的土壤中氮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及时将数据上报,紧密结合种子园及母树林现状,通过多方与市政府、市水林田湖办公室紧密联系,利用各方资源,加快站内的进场施工。

荒漠区为国家林业局红沙窝荒漠化综合防治试验站,建设重点气象监测、土壤监测及沙尘暴监测,因项目建设涉及张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和国有甘州区红沙窝林场,施工难度大,审批手续层层上达,时间较长,影响整体项目进度,为解决这一问题,试验站负责人刘建海积极跟进项目建设,主动牺牲周末休息时间,撰写红沙窝林场管护区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监测能力建设及科技支撑项目(地面监测部分)的报告及相关环评报告,使项目建设能够顺利实施。

任小凤,是项目组成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个。相较于监测点的布设、协调,年纪轻轻的她,更多是从事项目建设中前期手续的办理及后期工作。由于项目建设跨度大,特别是山区建设内容涉及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需要办理保护局准入手续、社会稳定性综合评价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诸多手续,在她的不懈努力下,一叠叠厚重而目录清晰的资料按期提交到省绩效评价小组手中,前期手续得以办结,项目也顺利开工建设。

如今,在祁连山生保护修复态监测能力建设及科技支撑项目组成员共同努力下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该项目建成后将实现试点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生态状况监测的全覆盖,建成天地一体、部门协同、信息共享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同时,实现对生态数据、病虫害、水资源等多要素的监测与管理,准确详实地反映本地自然资源资产、生态环境的变化,科学揭示资源、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为政府开展自然资源管理与监督、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与规划、有效推进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重要依据。

新闻推荐

城关卫健局综合监督执法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6月26日,城关区卫健局综合监督执法所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革命传统教育暨主题党日活动。在中共甘肃工委纪念馆,支...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