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今日甘肃> 正文

从一份“小吃”到一桌“大餐” 漳县乡村旅游带动脱贫攻坚

甘肃经济日报 2019-06-18 01:01 大字

贵清秋意

贵清仙境入口处

漳县盐画

贵清植物园中的千年牡丹

古盐井厅

大草滩新联村一角

本报记者丁陆军

夏日的漳县在陇中地区是一块避暑胜地,山清水秀,溪水潺潺。西部名胜贵清山4A级旅游景区就坐落在这里。

“农家乐”里话增收

马银香,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生活在漳县贵清峡口的青瓦寺村。之前,一直靠每年夏天旅游旺季在景区门口摆摊卖酿皮和凉茶增加收入,但随着两个孩子的长大,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顿。

“2015年,公家给我投了2万元设备,在家里开起了农家乐。因为我用的食材都是自家种的,有些是山上采的野菜,客人们都喜欢吃。” 马银香说,“以前,一个旺季下来,只挣个2000多元。现在,我有时一天能卖出10多桌饭菜,一年毛收入也有10多万元。自从开起农家乐,我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好几倍。家里也盖起了新房,2018年就脱了贫。”

依托贵清山4A景区的优势,当地党委政府引导沿线沿河农民办起了农家乐和旅游点,让客人走一路游一路消费一路,大大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

据漳县新寺镇镇长马箭军介绍,经过这几年乡村旅游产业的带动,青瓦寺村的贫困户从2013年底的262户1271人下降到2018年底的10户45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2%。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效果明显,而且在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提档、持续助力增收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从峡口出来不远就是占地约3000亩的甘肃贵清山植物园。园内栽植乡土树种及国内外名贵优良景观树种100多种,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牡丹树5000余株。园内楼榭亭台倒映流水,是个观光养生休闲的好去处。据植物园负责人王伟珂介绍,植物园流转的土地是当地群众重要和稳定的经济来源之一。112户贫困户用土地入股参与经营,户均增收14700元,外加这些人在园里每天100—200元的务工收入,贫困户的年总收入达到3万元左右。

位于遮阳山下的新联村,也是靠山吃山,是青山绿水的受益者。每年夏季,这里的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农家乐异常火爆。院子里、楼上坐满了就餐的客人。家家迎游客,户户增收入。

漳县是甘肃省定西市南部一个面积只有2164.4平方公里的县,人口21万。地处西秦岭余脉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海拔1640米—3941米,年平均气温7.4℃,属湿润半湿润气候。光热垂直分布,气候立体多样,植物种类繁多。

这里自然旅游资源绚丽多彩、人文旅游资源积淀深厚、红色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乡村生态旅游日渐成型,逐步形成了旅游资源的“四张名片”。

一是山脉千姿百态、高绝凌空,峡谷雄奇险峻、荡气回肠。林草覆盖广袤,特别是贵清山/遮阳山4A级旅游景区、韩家沟丹霞地貌、北沟寺高山草甸等景点成为全省重要的生态观光游之地。二是有华夏千年井盐文化,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汪氏元墓群被誉为“海内之最”。三是武阳扇鼓、金钟花儿、剪纸、奇石根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是有“老前辈”传承的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被列为市级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中共中央西北局盐井会议纪念馆,被群众自发传唱的杨随成等革命先烈成为漳县红色文化的典范。另外,还有三台见象、霞布灵湫、露骨堆银、宝井汲玉、贵清植物园、盛世牡丹博古园、八龙沟等自然人文景观。

在这里,黄土地貌、丹霞地貌、喀斯特熔岩地貌、风蚀地貌交相辉映。漳盐文化、汪氏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珠联璧合。

“决策”引得活水来

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确定和实施“六个坚持”,带动旅游产业精品化建设、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营销,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提升,辅助要素日臻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明确目标定位。当地党委政府坚持把规划编制、顶层设计作为促进旅游事业发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来抓,旅游资源开发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先后编制完成了《漳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漳县旅游业发展规划》等各类规划,做到与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相互支撑。提出了“天下贵清、康养漳县”的形象定位,把漳县打造成为“陇上生态休闲和运动康养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政策措施更加明晰。

二是坚持项目引领,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战略合作,围绕全域旅游和旅游服务能力提升,累计投资1.97亿元,相继建成贵清山游客服务中心、贵清山峡口9公里二级旅游公路、贵清峡游步道提升改造、遮阳山东溪游客接待中心等项目。目前,国道212线南北纵横,省道漳武路东西贯通,兰渝铁路穿境而过并设立漳县车站,兰海、陇漳高速及漳县通用机场相继开工,便捷的交通使漳县融入到省内3小时经济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三是坚持全域推动,发展乡村旅游。坚持“多个渠道饮水、一个龙头管水”原则,健全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机制,统筹财政整合、扶贫专项、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各类涉农资金2000多万元,结合“三变”改革,开发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产业发展。创建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省级旅游扶贫试点村3个、旅游专业村1个。打造贵清植物园、牡丹观光园、采摘园草原牧歌等系列乡村旅游精品项目,推出农业生态观光游、浪漫赏花游、水果采摘游等生态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华夏千年井盐文化、汪氏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开发盐画、盐雕等文化旅游产品。

四是坚持“四个一批”,旅游扶贫成效初显。把乡村旅游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大支撑,引导贫困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发展。鼓励支持一批贫困户通过创办农家乐,实现创业脱贫。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农家乐经营户260户,全部达到房间、床铺、用具、厨具、餐具整洁的“五洁”标准和有电视机、电话机、电脑、饮水机、水冲式卫生间、热水器的“六有”目标。景区吸纳一批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实现就业脱贫。带动一批贫困户从事旅游服务业,实现产业带动脱贫。培训、输转一批贫困劳动力,实现劳务脱贫。

五是坚持扩大影响,加大宣传推介。整合宣传资金50多万元,采用全方位、立体式、多渠道的营销策略,通过报刊杂志和新媒体、兰州高铁站灯箱广告、兰州中川机场T2航站楼廊桥广告等各类媒介,广泛宣传漳县旅游资源,提升影响力。

六是坚持营造环境,提升行业管理。全面开展全域无垃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厕所革命”行动,对旅游景区景点内外、城乡沿线环境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拉网式的自查自纠,形成了“全民发动、全员参与、全域治理、全时保洁”的工作格局。

2018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45.87万人次,同比增长27.2%,旅游综合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25.43%。2019年1-5月,全县接待游客66.18万人次,同比增长26.14%,旅游综合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27.43%。

新闻推荐

到2020年甘肃省所有村普遍制定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

近日,省民政厅、省委组织部、省委政法委、省文明办等7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加强...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