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今日甘肃> 正文

怀念世嵘君

兰州日报 2019-06-10 00:00 大字

世嵘君出生于兰州盐场堡,受父亲影响,自幼喜欢绘画,又经雷于天启蒙绘画、盐场堡小学李德俊老师指导绘画,加上他的勤奋临帖、写生,后师从顾子惠、何裕等人,不断提高书法水平。既长世嵘君在兰州炼油厂工作,就以自己的绘画书法技艺被领导赏识,令做宣传美术工作,使其才华得到进一步提升,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刊载于《人民日报》《甘肃日报》《飞天》等报刊,并参展全国各类书画,因此成名很早。但是他不为名声所累,而是更为勤奋,转益多师,技艺日进。

由于世嵘君在书法、篆刻、国画、素描上都有相当造诣,融会贯通后,其作品独具一格。书法金石味浓郁,笔墨沉着厚重,笔力恣肆奔放。山水取法自然,凡游名山胜水,凭借自己的独特感悟力以及过硬的素描基础,必持簿写生,再经删繁就简,将其最富特色的景观,用洗练的构图,雄健润泽的笔墨,淋漓酣畅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清新、亲切,尽脱俗套的感觉。

2000年盛夏,世嵘君与沈渊君邀余,奔赴西固南山深处游览,来到云雾缭绕、奇峰耸翠、幽壑纵横的关山林区。他即选心仪景观,速写于簿。继续南行吧咪山,下到半山腰,瞻仰金花娘娘得道处,殿宇高低错,分布在林木丰茂的幽谷中。正殿前,一株老云杉,以十五度角斜插云天,有如比萨斜塔,令人震撼。世嵘君,甚为新奇,即刻速写在簿。不几日,世嵘君即创作出一组《关山行》山水,画面简练,笔墨遒劲,敷色淡雅,一看就是当地真山真水,这为关山地区景观的造像,将具有艺术兼存史的作用。

世嵘君1953年生人,生活、成长在兰州黄河北岸盐场堡地区,所以对于这里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及历史人文景观,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1958年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的扩张、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昔日的盐场堡城楼、明代边墙、明清驿道,以及梨园、菜地、瓜田、水车、农家四合院不复存在,而代之以林立的高楼大厦,纵横交错的宽阔马路。这是时代物质层面的进步,不可抗拒,但是,它却将精神层面的东西丢了,致使百城面貌如一,失去了陌生感,缺少了自然气息。

世嵘君有感于此,遂潜心创作《盐场堡风物》册页,凡46幅,抢救性地为失去的景观风物造像,以留住乡愁,铭记历史。下面让我们一起赏会几幅,以见一斑。

《盐场堡城楼》(附图)以极为简约的画面,展示了明代边墙盐场堡城楼的雄姿,使之位居中央,残垣杰阁,背靠连绵北山,面对滔滔黄河,浊浪翻滚,极具震撼力。

《白兰瓜香飘满金城》,以五分之四的画面,绘写砂田中秧蔓簇拥的白兰瓜,瓜瓞连绵,丰收在望。画面上部几抹朝霞,映照远林及老树下的瓜棚,给人以空寂之感。画面空无一人,但从棚外支一辆自行车,可知瓜把式通宵守望,辛苦不言而喻。这种创意,当取法于古画“深山藏古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蕴。

《上川春色》反映的是盐场堡地区黄河之滨,上川田畦碧绿、桃红柳绿的仲春景象。盛开几株桃花掩映农家小院,紫燕低飞,春意盎然。

世嵘君自1991年出版《长江三峡印谱》后,他一发不可收,陆续编印自己的《江河颂篆刻集》《万里长城印谱》《李世嵘画选》《李世嵘书法集》等画册,积累了编纂、设计装帧的经验,便将视野转向兰州乃至甘肃明清以来的著名书法家及其作品,他多方搜集,拍照,考证,编辑多种画册,多以自费印行,以保护传承这些杰作。2001年,他精选清道咸时兰州书法家朱克敏的墨迹,编为《清·朱克敏墨迹》,交甘肃人民出版社,自费出版,使辟居西北的书法杰作,流布神州大地,海内书法家得以一睹朱克敏书法的神采,获得广泛好评。2006年世嵘君与兰弘毅君自费出版《唐琏雁字诗》书法册页。当今之时,一两西北平民不谋利,不求名,能斥资出版一册不算全国大名家的书法集,已属凤毛麟角,时隔四五年又出版一册,可谓绝无仅有了。我真为他们无私传承地方文化的精神,感到由衷的钦佩。

唐琏为嘉道间,兰州著名书画家,他的书法古朴雅健,运笔峭拔不凡。在他一生临池挥毫的过程中,对书写《雁字诗》情有独钟,“雁字”就是大雁飞翔时,排成的“人”字或“一”。将“雁字”最早入诗的人,是唐代诗人陈陶,有“列国山河分雁字,一门金玉尽龙骧。”苏东坡则有“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之句,把雁阵比为空中的书法。这本画册所收《雁字诗》44首,系清人假托吕洞宾之名所作,唐琏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所书。全诗借有关大雁的典故、雁阵的变化,阐发书法的精义,每每有独到之处。

此后,世嵘君发宏愿,拟编一部明清以来陇右书法家作品集。然而,历尽兵燹,又经浩劫,传世书作极少,大多名家只字未存。编作品集之难,可想而知。世嵘君毫不气馁,迎难而上,艰辛寻觅,一旦发现遗墨,惊喜异常,但主人多不让照相,于是恳切陈述弘扬陇上书法的理由,甚或求爷爷告奶奶,最终得以拍照。历经寒暑,收获颇多,终于编成《陇右遗墨》,在甘肃省文史研究馆的支持下,刊印发行。此诚甘肃文坛盛事,对于传承陇右文化,宣传甘肃,厥功甚伟。

纵观是书,最大的特点是编排有序,收录书家最多,简介力求精准。是书共收录明清以降至本世纪初甘肃书家131名,书作138幅,基本囊括了陇上各地知名书家及游陇著名书家及其书作。他将前者编为正编,后者编为副编,各编均按生卒年先后排序。之所以如此编排,是为了体现主宾位异,相互映照、相互交流的书坛韵事。正编收录陇上本土及长期寓陇书家之书作,反映了陇上书坛的主流,是为主;副编收录游陇书家之书作,因其多为高官显爵,其中或获谴留戍新疆,但沿丝绸之路穿越三陇山水,遗留墨宝,为陇人提供借鉴,是为宾。正副两编合一,则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形象的甘肃书法史略。一册在握,所费不赀,即能一窥明清以来陇上书坛的流变,并赏会诸书家的个体书作,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世嵘君还为每个书家撰写小传,勾画其生平、师承及书风,言简而力求精准,可为进一步研究某书家提供线索。由于资料匮缺,散居各处,资料之搜集,史实之考证,均颇费心血。世嵘君之认真可见一斑。

当此,世嵘君仙逝三周年之际,谨以上述小文,作为心香一瓣,献给这位英年早逝的艺术家。

正是孩儿面的六月里,忽惊世嵘君离世已臻三周年,正值攀登艺术高峰的他,撒手人间,不禁一阵悲伤。但是转而一想,他短暂的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绘画书法篆刻,造诣很高;二是多方搜集、拍照清代以来著名甘肃书画家的作品,精心编辑,多自费印行。因此他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被历史铭记的一生。

□邓明

新闻推荐

甘肃省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欣瑶)记者日前从省教育厅获悉,根据《关于加强全省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