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今日甘肃> 正文

赵国强严于创作方能追求高远

兰州日报 2019-05-30 04:18 大字

■人物简介

赵国强,兰州市六十四中美术教师。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报社特聘书画家、甘肃省国画院山水画创作室副主任、兰州市青少年书画家协会理事、兰州市古城画院副院长。

2013年5月参加“西部风”十人书画展;2014年10月应邀参加第十二届中韩美术交流展;2016年应邀赴香港、深圳参加“香港国际双年展”和华夏之星提名展;同年4月参加王庆吉的水墨山村——临夏行五人写生作品邀请展;2018年9月在甘肃省博物馆举办“情铸陇山——赵国强个人山水画展”。作品多次入选各类画展,多幅国画作品和专业论文见诸报刊。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文/图

赵国强的作品十分关注生活情趣且具有丰厚的人文气息和精神内涵,他在艺术创作中非常善于挖掘自然的大美,笔墨生动地刻画着自然界的雄浑朴拙,其作品尤为擅长表现西部山川的荒凉与冷寂,已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自幼酷爱绘画,自宁夏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后受老师杨德仁先生指点临摹传统山水画,杨老师虽然话不多但要求严格,总是教导我‘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一张口,赵国强便首先谈起了恩师对自己的教诲,其内心之中尊师重道之修养可见一斑:“我少时是以西方绘画启蒙的,学习什么都重科学训练,崇尚自然物理属性的分析和研究,强调直观的视觉效果。但学习了中国画之后才改变了我之前的观点,发现中国画要求意随笔运,崇尚内心世界的挖掘,重文化内涵与身心主体修养。”

“由此,我逐步意识到东西方绘画从美学意义上说的方法、观念是存在着巨大差别的。”他说:“这让我逐步明确了中国画的临摹,一是要掌握独特的表现方法和表现能力,二是要深究其道理,明理通神而达到方法和观念上的高度自觉。对于山水画的临摹我至今不敢松懈,现在回忆起来感受颇深,那是奠定我绘画方法和观念的重要时期;方法和观念二者是相辅相成,是相互依托的,临摹这个过程本身是观念形成的前期准备和物质积累,而观念的形成又反作用于方式和方法。”

因此,通过理性的思考赵国强得出了这样的分析和判断:“临摹说的彻底一些,就是走进历史、走进前人、走近大师、走进灿烂辉煌的中国画传统、走进真正意义上的绘画。虽然我至今也不能进入到大师的世界和重现历史实境,不能在其中泛游,但是临摹学习的这个过程,我一直采用一种认真的,耐心的,深入的,平易的方式,使我与前人大师缩短精神之间的距离,缩短与艺术之间的距离。用自己的眼睛和手,用心灵去观察感受体验,去亲近前人和大师,以感受中国画语言和观念上的完美,从而获得形式语言上的丰富和内心的深刻感动。”

赵国强认为,中国画的学习有二。其一:“师古人”;其二:“师造化”。“师古人”一要师古人之迹,二要师古人之心。“师造化”即“师自然”,取天地山川之形貌,又得天地山川之精神。

“何为‘精神’?我参悟至今而有所感,山有山性,水有水性,万物皆有灵性,山水画作品重要之处在于捕捉和表现出的这种灵性,我谓其为‘精神’、谓其为‘境’。‘精神’是心灵与笔墨的完美结合,有感而发才能动人心扉,否则笔墨全无,何来意境与精神的表现?”他说:“那时我追求着一种随意自然、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我喜欢清四僧中髡残的绘画,其劲健的用笔,往往粗头乱服,不求形似,苍劲秀健,蓊郁幽邃,一股清新幽逸之气荡然而生,令人顿生可观、可游、可居之情。”

“山水画应以意为主,但又不应该失去客观的实在性。”赵国强告诉记者:“古人讲‘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学习传统才能提升品位,感于自然才能动之以情。高山流水、房屋、树木无不是情与意的自然载体,它们本身就是生命的凝结与组合。山水画要超越出具体的山形、水质,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石涛提出的‘蒙养生活’论,就是提高画者对大自然的统一性和感受的认识,把自然万物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生命之体。”

一开始,赵国强在临摹之余还常利用假日去陇南写生,期间更深刻体会到画家写生与观光者的视角不同。一般人的观察角度是大自然的新、奇、怪,追求大自然局部的、表面的、个别的物象特征,追求感官刺激、赏心悦目。而赵国强却相反,黄宾虹说过“山水画乃写生自然之性,亦写吾之心”,要写物象之特征,写自然之生动、写风物之律动,写自己之感动。在陇南秀丽的山水间,赵国强努力地寻找自然景物的那份和谐与生动所在。那种触动他心灵的生命力,最终从笔墨与自然造化中碰撞出对写生师造化的激情,从静观妙悟中发现“众美之妙”得天地之灵气,得自然之精神。

“当时,杨老师常以李可染先生的一段话引导我‘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让我要通过临摹这样的方式,走进历史,走近大师,同时也要避免盲目崇拜。因为,过于神化大师会使临摹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要常到自然中去感受古人的智慧,去理解传统笔墨在写生当中的运用。”

后来,赵国强通过长期的学习,便意识到对历史要尊重,而不可去忽视,对大师的作品要认真学习,而不可背弃,尊重历史是所有艺术家应有的最基本的态度。

“向大师学习,则更多的体现着我对历史的亲近和偏爱。”他说:“同时,这个过程也提高了我对学习中国画的兴趣与追求,学到的越多越能发现历代大师走过的成功之路,几乎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们的足迹或隐或显的踩在了前辈的脚印之上,他们是在深入研究历史和临摹大师的过程中寻找到个性与自我。所以我的临摹学习,又可以理解为是走向成功的起点,是必然走的一条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杨老师对我临摹学习上的谆谆教导是引导我通过临摹对山水画产生兴趣。通过写生,理解传统,将自身的潜能得以发挥,让我在临贤习圣的过程中得到智慧和光明,使我至今对山水画的追求还都明显有着传统的血脉和自我的感悟。”

2008年,赵国强成功举办了今生第一个画展,他的作品多为临摹习作。在此之后,他又认识了王万成和王庆吉两位老师,成为了他们共同培养的学生。两位老师一位习的是人物画,一位习的是山水画,但笔墨格调都很高,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注重写生与传统的结合。

“万成老师的写意人物画继承了传统人物画的风格特点,运用传统的笔墨语言直面生活,善用当代绘画语言切入当下现实生活,既融汇了西方造型艺术又立足于中国审美文化,崇尚书法入画的大写意水墨效果。庆吉老师山水画重峦叠嶂、苍茫朴拙,笔墨满而不塞,富有变化,宁静中带着激情,云气与流水在浓墨间穿行,厚重而富有灵动。”赵国强的言语里表达出了由衷的敬佩。

此后,在两位老师的教导下,赵国强走上了“师造化”的道路。面对自然,他尽情感受体验着视线里客观的存在,这是经过历史验证通往艺术最高境界的必经之路,历代大师无不努力实践,并置身于自然之中“临春风思浩荡,望秋云神飞扬。”

“这是大自然给予我的,这时期的我尽情地感受‘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自然之美。老师告诉我‘笔非生活不神,要通过向往自然、好奇自然、崇尚自然、探索自然,从中获得对自然的超逸、洒脱、博大、宏伟和宽容的境界。临风思雨,如若不以眼见为实作基础,不多思、多想、多感受,自然会流于形式和表象,写生自然的真实面目和内在美隐藏的地方,只有智者的心灵才会发现,所以要从更高层次去理解和认识。’”听得出,老师的教导字字句句都深深地烙印在了赵国强的心中。

2014年开始,赵国强跟随王庆吉老师开始了写生实践学习,从对景写生,到对景抒情,再到对景造境。赵国强努力追求着投入自然、拥抱自然、感受自然、理解自然、创造自然,这个过程让他体会到选择从事绘画这个专业,就是选择了艰辛和痛苦。

“不动笔,不经过漫长的笔墨积累难成画家。”赵国强告诉记者:“石涛说:‘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必得以笔墨之生气与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对于写生,我虽追求客观真实,但强调主观感受,不因追求表面浮华而失去笔墨语言的独立价值。2016年4月,我受邀参加了庆吉老师在临夏举办的‘王庆吉的水墨山村——临夏行五人写生作品邀请展’,画展很成功,我的画也得到了画友的认可。”

画展之后,赵国强便将写生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汇总,并开始了自己的创作过程。

“从自然到艺术这个过程需要我艰苦的实践,是在头脑中进行精神活动所产生结果的物质再现,我要通过物质媒材将‘胸中之象’成像在宣纸上。”他感慨地说:“在创作中,我谨记万成、庆吉两位老师教诲,力求用笔刚柔相济,虚实相生,顿挫有致,用墨干湿浓淡追求变化,重视对笔墨的锤炼与把握,特别注重笔墨形式自身的审美语言。我有意无意地在画面表现上更加关注生活情趣及山水画表现的人文气息和精神内涵,将现代写意精神与传统笔墨凝结成自我语言;力求做到了‘吾手写吾心’‘我笔绘我意’,构图上整合西部山川的雄浑画面,设色上探索西部丹霞山川的博大色彩,意境中表现西部山川的荒凉与冷寂,复活艺术生命的精神和山水性情,挖掘自然的大美,刻画自然界的雄浑大气,营造了一种朴拙苍壮的画境,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审美特征。”

2018年9月,赵国强选出了66幅作品在甘肃省博物馆美术馆举办了“情铸陇山——赵国强山水画展”。画展当天,他的三位老师都来到了现场,这令他内心十分激动。

开幕式上,王万成在讲了这样一段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赵国强在艺术的道路上,有自己独到的审美观,他满怀热情地用画笔勾勒自己眼中的陇山风韵,抒发自己对祖国西部河山的由衷赞美。他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绘画语言。今天,他精选了这批作品在甘肃博物馆举办画展,这是他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也是他在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反思。从这些作品中能够看出他正在追求着更高层次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他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严谨态度。”

“这段话对我是鼓励也是鞭策,我要面对生活,一路画下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坚持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格物穷理的求知劲头,自能修出一种更高的山水境界。”赵国强激动地说:“想起前些年在陇南写生时,还去杨立强老师家拜访,老先生十分谦虚地勉励我说‘彼岸无岸,学海无涯。’这句‘彼岸无岸’至今令我回味无穷,也鼓励、鞭策着我沿着自己的艺术人生执着向前。”

新闻推荐

甘肃林业信息化建设有了质的飞跃

祁连山保护区森林管护人员巡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铁梁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洪文泉)甘肃省全面推进智慧林...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