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堂教授做客《金城讲堂》 带大家走进神秘考古世界
“今天我要讲的内容从分享古代的三个故事开始,这三个故事分别是一个人的考古队、小河大考古以及甘肃最重要的西城驿的发现。”不可否认,刘学堂教授把枯燥的考古以故事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吸引了许多观众,但观众最为好奇的是,为何当天演讲主题是“一个人的考古队”?对此,刘学堂教授从一百多年前黄文弼先生一个人进入西北进行考古探索展开讲解。这缘于西北科学考察团亲历西域考古的历程,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楼兰传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在流沙中丢失的文明符号得到解析,从而帮助大家深入了解大放异彩的西域文化。
在考古界,小河文化被称之为失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文明符号。通过刘学堂教授的讲解,观众们了解了小河墓地发掘的历程,并观看了珍贵的实地考古图片视频。事实上,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的探险队,沿着孔雀河向南的一条古河床前行发掘了“埋有一千口棺材”的地方,贝格曼将这片流域命名为“小河”,该名称沿用至今。1939年,贝格曼在斯德哥尔摩公布了他在塔克拉玛干古楼兰区域的发现,引起了世界的震惊。2000年,考古学家王炳华先生按照贝格曼绘的线路图,按图索骥,让曾神秘消失了60年的小河墓地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在研究小河墓区出土文物的过程中,刘学堂通过丰厚的学识为大家展示了西域文化璀璨的文明。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2013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中,甘肃西城驿遗址榜上有名,这一距今约4000年的古遗址考古发掘,为史前“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提供了新证。该遗址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明永乡下崖村西北3公里处,是黑河流域中游发现的一处马厂晚期至四坝时期的聚落遗址,年代约为距今4100年至3600年。作为西域文明的一段历史,刘学堂对该时期的冶金技术进行了概述,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兰州晚报全媒体记者高宏梅文/图
3月2日上午,由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兰州市文明办、兰州市文旅局承办,兰州市图书馆协办的《金城讲堂》在金城大剧院精彩开讲。作为春节之后的首场演讲,本次特邀嘉宾是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与社会学学院二级教授刘学堂,在一场主题为《一个人的考古队》的讲座中,刘教授从三个故事入手,带领大家走进一个神秘的考古世界。
人物简介
刘学堂,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与社会学学院二级教授。1985年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曾主持著名的交河故城、伊犁墩麦里墓葬、吉林台墓葬、乌图兰墓地、乎吉尔台沟墓地等多项考古发掘项目。独立出版《新疆史前宗教研究》《青铜长歌》等学术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相关新闻
刘学堂教授解读著作《彩陶和青铜的对话》
3月2日,作为金城文化沙龙“共读一本书”的首场活动,考古学家刘学堂带着他的著作《彩陶和青铜的对话》和金城观众见面。
目前在大学教书的刘学堂,曾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了24年,妻子和他是同行,在夫妻二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女儿也走上了考古这条路,研究科技考古。
对于为什么选“彩陶”和“青铜”这两类器物作为研究重点,刘学堂说,彩陶和青铜非常特殊,它们是人类历史上两个最重要的文化因素。陶器是很常见的器皿,每家每户都有几件陶器,陶器上画着花纹,那是当时人们的精神符号,意义非同一般。青铜器代表着当时金属冶炼技术的最高水平,青铜器是可以和文明划等号的,制作青铜器需要找矿、开矿、冶炼、铸造,背后需要严密的社会组织进行管理,这个严密的社会组织就是“文明”。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考古的著作大多艰深、晦涩,然而《彩陶与青铜的对话》却像散文,读起来一气呵成,是一本专家拿出来可以作参考资料,考古小白也能读得懂的著作。”活动现场,主持人向大家介绍了这本书,“陌上书会”的志愿者还朗读了书中的精彩片段。两个小时的共读时间很快过去,但书友们的狂欢并未结束,3月10日,以“激活和重构乡村文明共同体”为主题的共读活动邀请书友们再度相聚。兰州晚报全媒体记者王婧
新闻推荐
《黄金瞳》这部剧正热播,小编昨晚一口气看完十集《黄金瞳》,剧情不拖沓,节奏很好;尤其是古装这一段,冯权情绪把握很好,华服...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