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甘肃新闻> 正文

省博“拍照识文物”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拍张照片就可以看懂文物了

兰州日报 2019-02-28 02:48 大字

【本报讯】(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华静)2月27日,记者从省博物馆获悉,经过8个月的数据录入和调试,省博“拍照识文物”系统目前已经正式投入使用。这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说,就相当于在参观省博物馆文物时,拍张照片就可以读懂文物了。

据悉,这一系统目前已经覆盖了省博的“甘肃丝绸之路”、“甘肃彩陶”、“甘肃佛教艺术”和“甘肃古生物化石”四大基本陈列,涉及文物867件(组)。参观者只需要扫描展厅门口的二维码或者在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甘博快讯”后,使用“拍照识文物”小程序拍摄自己想要了解的文物,该文物的图片、文字、音频等资料就立刻显示在参观者的手机上,其中部分文物还可以进行3D展示。

在馆内四大基本陈列文物展柜前,参观者只要对着文物拍一张照片,就可以在手机上了解其出土经过、造型特征、历史意义、美学价值等全方位的资料。

据了解,除了“拍照识文物”系统外,省博还利用其他科技手段,让那些本来静默无声的文物变得“活”了起来。比如在离铜奔马展柜不远处的一块电子屏上,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对它进行360度旋转、放大等操作,可以了解到这件国宝的所有细节。而同样在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展出的铜车马仪仗队,由38匹铜马、1头铜牛、1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在这批文物两边的显示屏上,观众可以任意选取仪仗队中任意一组车马,同样多角度欣赏的同时,还可以将其分解,实现人车分离、车马分离,甚至马和马鞍分离,人与武器分离。参观者可以仔细欣赏这些文物的每一个局部和细节。

丝路文明展厅的另一组重要文物大云寺舍利石函结构复杂,由石函、带锁铜匣、银椁、金棺、玉净瓶及十四颗舍利组成,在展柜中依次排开。这套舍利容器,是现今发现最早的棺椁式瘗埋舍利的实物资料,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习俗相融合的一个例证,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但传统的展示让人无法理解其使用方法,舍利更是小到肉眼几乎看不清的地步。省博利用数字化技术向观众展现舍利石函分解合并过程,使参观者对这件文物的全貌和内部细节有了更深的了解。

早在2014年,甘肃省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7家博物馆(院)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为了方便参观者更好地观看展览、欣赏文物、了解历史,甘肃省博物馆在智慧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做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就包括新近上线的“拍照识文物”系统。

省博物馆副馆长班睿表示:“我馆是首批国家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单位。除了拍照识别外,我们还实现了3D模型线上查看、全馆陈列导览建设等。今后,我们会逐步将AR互动技术引入展览,观众用手机摄像头识别文物时,文物可以进一步呈现‘活态’,如仰韶文化彩陶盆上的鱼纹可以‘游动’,带给人们更好的观展体验。”

新闻推荐

甘肃省启动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 为贫困患儿一次性提供3000元至30000元医疗补助

本报兰州讯(记者王耀苏海琴)2月26日,全省新生儿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启动会在兰州举行。项目主要针对发病率相对较高...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