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甘肃新闻> 正文

张文彬:落叶归根文物中 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牵头追回大量流失文物;禁止文物工作者收藏文物,维护考古学界良心

新京报 2019-02-25 01:01 大字

张文彬。图/国家文物局官网 昨日,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送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各界人士排队送别。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姓名:张文彬

性别:男

籍贯:山西浑源

终年:82岁

去世原因:病逝

生前职业: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局长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廉。”昨天上午,在八宝山殡仪馆的一场追悼会上,挽联中写上了这几个字。

“现在谁能担得起这种评价?”原鲁迅博物馆馆长、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杨阳说,“张文彬担得起。”

逝者张文彬是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在他任内,我国首次以法律武器为主追回3000余件(套)走私文物,与中国文物相关的政策法规得到完善。退休后,他仍为文物事业奔走,为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等问题呼吁,一张坐在干涸的大运河上神情凝重的照片,令人动容。

他一生历经多重角色,从学界到政界,最终落脚于他的起点:文物考古。“光明磊落”、“正人君子”,得到同行如此评价,不仅源自高尚的品格,更可能来自于作为一位文博人的钟爱和责任。

清风正气

禁止文物工作者收藏文物

1996年至2002年,张文彬在国家文物局局长任上度过了6年。在一些与张文彬同龄的文博界人士看来,他在世纪之交的这几年,理顺了文物事业的很多关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认为,张文彬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制定和修订了很多文物领域的政策和法规,完善了政策法规体系。

2002年,已经有20年历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迎来修订,加强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方面的措施。但在关于流散文物、文物市场等方面,引发了不少争论。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在《谢辰生口述:新中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纪事》中回忆,争论的焦点之一,在于文物市场是开放还是从严。有些人强调要开放文物市场,而谢辰生与张文彬等人坚决反对,“张文彬是考古专业科班出身,掌握了文物工作的正确方向。”谢辰生评价。

如今看来,考古专业科班教育与考古学界前辈耳濡目染,对张文彬的文物管理事业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始终将自己看成这一群体中的一分子,而非一位领导。

张文彬对于文物工作者参与买卖和收藏文物持反对态度。他十分重视机关和行业作风与道德建设,组织制定《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和《国家文物局机关工作人员守则》,明确个人不准买卖和收藏文物。他曾解释,考古专业的老师和前辈学者的风范,在考古学界形成了这样的良好风气,他希望行业中能维持住这种风气。

“为了维护我们考古学界和考古工作者的学术道德和良心,我们应该做到这一点。”张文彬在一次文物学专家齐聚的大会上发言时再次表态。

他列举了诸多考古界前辈的案例,“无论是夏所长(夏鼐)在甘肃一个人骑马调查的时候,还是苏秉琦先生到斗鸡台去作考古发掘,还是宿白先生(上世纪)50年代初在雁北去调查,可以说都是坐着大车、骑着毛驴去的……所在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下,我们应该更加严格自律,更要讲自觉奉献的精神。”

“光明磊落、正人君子。”原鲁迅博物馆馆长、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杨阳评价,“我觉得在他身上有一种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主义色彩,如今越来越少见了。”

礼贤下士

为故宫摄影师“站台”

1996年,张文彬上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不久,一个故宫博物院普通工作人员敲开了他办公室的大门。

这名工作人员名叫胡锤,当时还是故宫一名文物摄影师,后来担任故宫博物院信息中心主任。他找张文彬,是为了一台“天价”设备。

此前,胡锤在美国柯达公司研发中心见到一台世界最先进的影像扫描仪,让他预感到一个影像信息化的时代即将来临。这也将为博物馆文物影像和资料工作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文物影像未来一定要走数字化道路。

那时信息化还是个时髦的玩意儿,胡锤多次向上级领导推荐,但几乎所有人都不支持。不仅因为没有预见即将到来的信息化时代,更重要的原因是这台设备太贵,需要180万元,而当时一家全国领先的省级博物馆,全年经费也才120万元左右。

“实在没有办法,我就直接去找张局长,当时还并不认识他。”胡锤回忆,张文彬丝毫没有架子,当即放下手头工作,让这位摄影师讲了半个小时,从技术的发展讲到国际趋势,再讲到目前故宫文物研究人员都还看不到文物影像,难以为研究提供支持的现状。

张文彬听完,看着胡锤带来的材料,思考了10分钟,便作出决定:必须出钱购买这台设备。他认为,故宫要走到世界博物馆前列,一定要引进最先进的设备。

此事争议一直不断,反对声不绝于耳。“经历了非常周折的过程,张局长感叹‘做件好事真难’。”胡锤说,直到设备买回来之后,仍然有质疑声,张文彬趁着一次会议间隙,专程来故宫调研这台设备的运转,当他看到扫描出来的数字化文物影像,特别触动,“别人再说我不怕了,这事没做错。”

从那之后,故宫文物管理系统、文物清查系统等信息化系统,都在此基础上开展起来。“没有张局长,文博系统信息化不会发展这么快,他是一位非常有前瞻性的领导。”胡锤说。

哪怕一件具体的小事,都要一抓到底,在李伯谦眼中,“办实事”的精神伴随着张文彬的一生。

张文彬上任文物局局长后,对文物局培训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希望能够将分散的培训系统,整合成一股比较强势的培训力量。他推动国家文物局与自己母校北大合作,创办了专业,开展文博系统人才培训工作。

在这件事上,张文彬也一抓到底,多次参加筹备会。“按说作为一个局长,具体的事交办下去就行,但很多具体的培训他都亲自去抓。”李伯谦说。

初心所系

一生根脉在文物

张文彬一生经历丰富,辗转多重角色。

1958年,山西浑源人张文彬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开始了他与考古和文物延绵一生的缘分。

第二年,张文彬和同学们一起赴仰韶遗址进行考古实习,同行的还有高他两届的师兄李伯谦。那是张文彬第一次进考古工地,李伯谦如今只依稀记得,这位师弟“非常朴实,踏实用功,喜欢扎在工地上”。

1963年9月毕业后,他先在河南担任洛阳市博物馆干部、洛阳市文艺总团政工组负责人等职,其后入郑州大学任教,参与创办历史系考古专业。1983年他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90年进入中共河南省委,官至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然后调任国家文物局,1997年2月任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出身考古专业的张文彬,最终也落脚于此。世纪之交的三峡建设,使一大批文物沉入水中。张文彬前往一线,竭尽全力,在他的努力之下,考古人员对很多文物做了抢救性发掘。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曾与张文彬同为全国政协委员,为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文物保护疾呼。当时很多项目立项后马上动工,没有给考古留出时间和经费,“尤其是中线工程在中原地区‘开膛破肚’,那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地区,如果不经过考古发掘,会丧失很多重要文物。”在他们的呼吁下,南水北调工程催生了多项“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更为人称道的,是1995年至1998年,他亲自带队、历经数年谈判,使得3000多件(套)走私文物回归祖国。这是中国首次以法律武器为主、外交等手段为辅,与国际文物走私团伙斗争,追回大量文物。

为表彰其对中国博物馆和国际博物馆事业的贡献,张文彬被国际博物馆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在张文彬任上,作为中国文化的国际名片,中国文物不断走出国门,赴外展览。张文彬经常赴外参加文物交流活动,甚至亲自监督布展。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国还不太普及,很多人趁着出国出差都会逛逛当地的商店、买买东西,而张文彬偶有闲暇,不是去博物馆,就是去书店,买的全是专业书。“他学考古出身,一辈子感兴趣。”数次陪同张文彬出国的杨阳说。

杨阳回忆,张文彬当了文物局局长以后也从来没有特殊要求,吃穿住行都不讲究,“可能与他出身考古有关,是从艰苦环境出来的。”

新京报记者倪伟

新闻推荐

又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兰州新区

2月22日,世界500强企业——万豪酒店集团旗下万枫酒店与甘肃三维时尚广场在兰州新区成功签约。总投资约3亿元的万枫酒店是...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