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甘肃新闻> 正文

国网甘肃电力打开职工创新成果转化“玻璃门” 当年“竞拍”58万元,如今创效3000万元

安徽工人日报 2019-01-15 06:42 大字

本报讯(记者康劲 通讯员刘成龙)“两年前,我们花58万元竞拍的金属铠装柜,如今已经创造了3000多万元的销售额,更多的订单正在接踵而来。”1月11日下午,来自甘肃明珠益和电器公司的陈仕涛,一走进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职工创新成果转化分享暨颁奖大会现场就显得异常兴奋。

时间回溯到2016年12月29日,当天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工会首次“试水”职工创新成果转让拍卖,其中有5项职工发明成果受到业界追捧,现场“卖”出220万元,金属铠装柜就是其中之一。

金属铠装柜长期以来以分体式验电,全封闭设备、接线不直观、带电部位隐蔽,存在安全风险。国网兰州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室职工郭睿,在工作中钻研摸索出一种“一体化接地手车”。陈仕涛说:“这个项目集验电和接地功能于一体,填补了业界空白,‘钱景’非常广阔。下一步,我们要聘请郭睿来公司担任兼职首席技术官,继续扩大生产规模。”

从当年“竞拍”58万元,到如今创效3000多万元,在这项技术成果不寻常的“履历”背后,凝聚着国网甘肃电力公司工会执着的探索。近年来,该公司参与技术创新、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的职工达3万人(次),一大批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的职工创新成果在生产中得到应用。但这背后也有难言的“隐忧”:许多成果难以转化为批量生产,更无法形成生产规模,不仅浪费创新成果资源,也影响职工创新热情。

为了打开职工创新成果转化“玻璃门”,该公司工会创造性地启动了新的《职工创新活动管理办法》,从管理、评审、表彰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在探索中,该公司工会逐步形成了引入股权分配、授权加工、技术买断、期权分割、兼任授权企业CTO、推进集体企业深加工和建立职工创新发展基金的“6+1”创新成果转化推广模式,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的平台建设,依靠网络化、社会化手段和互联网传播力量,逐步打通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通道,构建起在企业内外部、产业上下游、利益相关方之间可协同联动的职工技术创新服务新机制。截至目前,已经将17项职工“五小”成果通过转让、买断、授权等形式推向市场,收获1.2亿元产值。

目前,“6+1”孵化转化机制正把职工技术创新活动推进到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甘肃送变电公司职工翟宗亮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成果“接地引下线弯制器”和“智能化牵引机单机集控系统”,在与诚信机具厂成功签约后,已经销售300多台套,不仅在一些国内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而且还远赴巴西,为中国特高压技术“走出去”增添精彩一笔。

新闻推荐

甘肃省长城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郭强:

2019甘肃品牌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推动甘肃省品牌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带动作用。甘肃长城建设集团经过长期、广泛和深入持久...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