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的灵魂创作 读张琳《我在大漠等你》
□张亭亭
初见张琳是在一次公开讲座上,她身着素色棉麻长裙,厚厚的齐刘海,优雅文静,仿佛是从森林中走出的女子。她讲话时总是笑着,声音暖暖的,时光似乎不曾在她身上停留半刻。我早就听过她的名字,甘肃儿童文学八骏之一,见过其人,就真的很难和“骏”字联系起来了。就像她的作品一样,应该用美好、纯静这样的词形容才对。
《我在大漠等你》(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8年)是张琳最新出版的儿童文学力作。这部作品虽然以西部为创作背景,但文风却没有西北的凛冽。笔调细腻,温婉的如同江南女子一般,使人倍感清新。读《我在大漠等你》能够深深感受到张琳基于土地的灵魂创作。骆驼、沙漠、楼兰古城是连接这部作品的生命长线,字里行间,一笔一画都承载着张琳对西部土地的热爱。荒芜、孤寂的沙漠,在她的笔下变成奇幻、有梦可寻的神奇地带。
在张琳的作品中,想象力从来不曾缺失。丰富的想象力是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命脉,也是儿童文学作家文字的精神载体。在《我在大漠等你》中,张琳用一匹骆驼的视角建构了儿童世界的奇妙王国,让文字用它自身的力量带领小读者们走进充满想象力的西部。菀青、骆驼、酸胖、小鸟,四个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不同物种,在《我在大漠等你》中,都说着同样的语言,有着同样的理想目标——寻找楼兰。主角骆驼为了从被送往草场养肥、等待宰杀的绝境中挣脱出来,奇思妙想地运用了“嫁接”这一方式,先是和酸胖嫁接,借此逃出草场,然后又用月光切割法和小鸟嫁接,得到翅膀可以飞翔,带着菀青她们平安飞过河流并躲过一群把他当做异类的骆驼们的袭击。这样层次清晰,饱满结实的故事内容,使得读者思绪翩翩,产生无尽遐想,仿佛置身于张琳所建构的童话世界。
在主题的呈现上,《我在大漠等你》除了表达爱与温情以外,还融入了留守儿童等现实元素。故事中,一个小男孩拔下了骆驼嫁接在自己身上的酸胖,原因是想为他在外地打工的妈妈做一条项链。这样的情节设置,大大地扩宽了《我在大漠等你》的受众范围,使故事内容不局限于儿童视野,也让陪伴孩子阅读的父母更加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时光。在多数家庭中,睡前给孩子讲故事是大部分家长的必修课。这个时候,儿童文学作品天生带有的引导光环就起到了作用,它悄然打开了儿童的文学大门,激发儿童天然的想象力。故事中能够与骆驼、小鸟、酸胖对话的小女孩菀青,在童话的世界里代表着人与自然万物的无差别性和生活的共性,作者向儿童读者传达了热爱自然、怡然共处的道理。在故事的下篇中,楼兰古城分别变化成属于小鸟、骆驼自己的楼兰古城,这样的故事编排,实质上也是作者向儿童读者们讲述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
浓郁的地域特色,使得《我在大漠等你》有别于常见的儿童文学作品,它所特有的科普功能,让更多的读者认识西部,了解西部。比如,对骆驼的食物沙蒿和白刺的介绍,对待骆驼的“草场养肥”政策,还有讲述驼队的职责使命等都很好地呈现了西部养骆驼人的一个生活状态。浩瀚无边的沙漠,在张琳的笔下生了“花”,它不再因荒芜、单调而寂寥,酸胖、沙枣都化身精灵,为骆驼一行人马保驾护航,越过重重困难。还有当骆驼回到它主人家看望主人时,主人在吃玉米,那情形真的是隔着书纸都能够闻得到浓浓的西北味。
常言说:“他乡即故乡”,可谁又能真的将他乡当做故乡呢?故乡的土地是供给一个人灵魂营养的地方,作家的创作灵感也多半源自于脚下的土地。我们不能将作家与经验分开来看,就像张琳的儿童文学作品,西部一直是她的创作对象,无论是《小灵通西部行》还是《腰刀的歌》,再到新作《我在大漠等你》,她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像一部儿童眼中的“西部词典”,透过这部“西部词典”能够看到独特的西部风情。
张琳的儿童文学创作,来自故乡的土地,是有根的文学,而且还能飞翔,是一种灵魂的飞翔。他融北方的厚重和南方的轻灵于一体,不愧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高材生。因此,她的儿童文学创作才能基于西部土地,而又能超越西部,到达哲思的境界,有着一种跨越时空的力量。
新闻推荐
这段时间,产业扶贫受到舆论关注。从生态农业到农村电商,从特色种养到乡村旅游,各地产业扶贫百舸争流,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内...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