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刊文:大学生办辅导班 办教育还是“向钱看”?
近些年,创办辅导班成为一些大学生的选择。在他们看来,办班不仅可以养家糊口,还能实现自己的创业追求。
师范生魏军决定发挥所长,办一家课外辅导班。父母对儿子的创业想法颇为支持,还腾出一套房子,作为他的教学场地。
然而,就在年轻人将辅导班创业视作“朝阳产业”的同时,舆论却一边倒地批驳起辅导班带给孩子的身心伤害,一系列“禁补令”也接连出台,划出行业“红线”。“办辅导班,还有前途吗?”类似的问题,成为不少大学生的困惑。
为就业,为赚钱,辅导班跻身创业热选
接过担子,魏军才发现,辅导班赚钱,远没有想象中容易。招生、开班、备课、上课,整套流程走下来,很不轻松。周内辅导每天3小时,周末每天4小时,寒暑假则要6小时,自己每天还抽出3小时备课。
生存不易,可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这个行业。其中不少和魏军情况类似,都是以开班作为工作前的过渡。当然,也有年轻人将课外培训当成真正“赚钱”的项目。
就连网上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想要创业就选择辅导班类的教育行业。中小学生的课外辅导市场更是其中的“香饽饽”,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统计,2014年课外辅导规模就高达6502亿元,占到家庭经济总收入的30%,成为毋庸置疑的“刚需”。
甘肃女孩陈蕾(化名)就是这样想的:培训市场需求量较大,在一些地级市,补习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完善。而自己年轻,对辅导班有一定的认识,也有家人从事相关工作,耳濡目染,容易“上手”。
和魏军不同,陈蕾不满足于“小打小闹”。学管理的她第一时间找到4名合伙人,租赁了近500平方米的场地,细化了机构的职能,分派专人负责招生、营销、服务工作。“筹备达半年之久,投资在50万元以上”。
有付出就有回报。一年下来,陈蕾的辅导班逐渐走向正轨。她本人也坚定信心,决定将课外辅导作为长期的创业项目。
开门难,运营难,辅导班创业并非“轻而易举”
即便开辅导班创业的想法很好,也有广阔市场,但付诸实践的过程会遇到很多问题。
最先面临的是资质难题。相比其他行业,校外培训机构的门槛更高,既要保证资金投入、办学规模,还要获得教育部门的办学许可。这对在校生或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有一定难度。
为此,不少创业者会想方设法钻空子,例如,“托管”名义开班,获取要求较低的“家政公司”的营业执照。相应地,放松对办学环境、安全上的人力投入。
而大多数高校学生,对自己首个创业项目还是很认真的,会想办法改进自己的服务质量,设计海报,线上宣传,推出试听课程,打价格战……只要能带来生源,都会去尝试一番。
魏军最常做的就是“扫楼”,在临近辅导班的小区,发传单,贴海报。“去年冬天,差点冻掉了耳朵。”陈蕾则在公司成立了新媒体部,定期推出招生优惠。为了吸引更多关注,他们还会创作一些家长、学生关注的内容信息。
可招生还是越来越难,随着秋季开学,魏军白天发传单,家长会摆手拒绝。晚上去小区贴海报,人还没走,海报就被撕掉了。就连“免费试听求赞求转发”的广告,也询者寥寥。
“学生的进步,才是口碑。”陈蕾表示,自己班上曾有成绩上涨300多分的学生,成了“活广告”。但在这一个人身上,老师倾注了超乎寻常的心血。不仅在课上悉心指导,就连课下后也主动陪他回家,了解她的想法。家长也会积极配合,对孩子进行正向激励。
然而,大多情况下,辅导班老师精力有限,无法给予孩子更多关爱,也很难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灵世界。这就导致进入辅导班的孩子,大多时候也是在装模作样、消耗时间,长此以往,反而出现厌学情绪。
辅导班,应该办教育还是“向钱看”
因此,一个对教育理想主义者的考验是,是否要迎合家长需求?
某些家长存在“金钱换成绩”的认知偏差,认为辅导班就是涨分提成绩的地方,自己只要花了钱,报了班,孩子的学习必须突飞猛进。
事实并非如此。魏军班上就有成绩从60分跌到30分的例子。“说到底,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辅导班只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至多起到辅助性的作用”,魏军有些无奈。家长却常常把责任推给他,觉得没效果,中途或者下次开课就换地了,有时还会拖欠学费。
一些热爱教育、真的想在培训行业有所作为的大学生看到了孩子的抵触心理,反思起“唯分数论”的功利性办学目标,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利用与孩子年龄差距小的优势,培养共同的爱好,潜移默化地引导这些中小学生。
但确实有不少人在赚钱压力下,背离初心,像社会上某些培训机构一样“迎合市场,攥紧家长钱包”。采访中,就有人“知法犯法”,打起培训“擦边球”,一边准备“能力培养”的课程应付检查,一边偷偷进行学业辅导。甚至一些“特长培养”辅导班也抓住家长的心理,抛出“升学加分”的种种噱头。
大学生以辅导班创业确实风险重重,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他们与人打交道、服务社会的能力。一位资深教师给出建议,“教育事业不应是只想赚钱的产业,在商业利益之外,辅导班也要兼顾孩子的成长。大学生创业者更要遵守教育政策,尊重教育规律。”
(原题为《大学生办辅导班,办教育还是“向钱看”?》)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记者牛占虎)近日,省人社厅向社会公布了甘肃省2018年度企业在岗职工工资指导线调控目标,确定2018年企业货币平...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