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甘肃新闻> 正文

“敢于无处生万有”的塞外新城,壮志凌云 乌海的美要让全世界知道

芜湖日报 2018-10-12 01:18 大字

飞过沙湖

大山·大湖

沙漠看海

满巴拉僧庙

甘德尔山倒影

绿色掩映

城市骑行

沙海驼铃

城市的建设与宣传这两手,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血肉关联、相辅相成——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的广告词,简洁的话语,既能展现其建设成就及独特个性,也能让人感知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

“到沙漠来看海”,这是身处祖国大西北腹地,被乌兰布和、库布齐和毛乌素三大沙漠包围的城市——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向世人发出的邀请。沙漠与海的奇特组合令人向往。乌海人壮志凌云:“乌海的美要让全世界知道。”

今年9月上旬,中国报协党报分会组织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来到乌海召开年会,并开展新闻采访活动。在此几日,记者饱览了乌海大山大河大漠大湖之旖旎风光,更被造就这些奇迹的乌海人所展现出的创新、奋斗精神深深打动和激励。

黄河是从青海拐了一个弯后进入甘肃、宁夏、内蒙古,再从陕西、山西一路高歌向东的。在世界万千条河流中,只有她在流经地上豪迈地书写下一个大大的“几”字。这完全可以视为黄河非凡创造力的一种表现,黄河也把创造因子注进了她流经的每个区域。乌海,就在这“几”字的一撇上,是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个城市。

拥抱世界的乌海,其实是个特年轻的城市。1958年,因为发现了“乌金”,这片沉睡的土地才被唤醒。1976年,原乌达和海勃湾两个县级市合并,成立了现在的乌海市。

“年龄”虽轻,乌海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资源禀赋,如:国家级重点文物桌子山岩画群、植物“活化石”四合木自然保护区、全世界11个沙漠葡萄酒产区之一、秦汉长城及甘德尔山蒙元文化遗存等。近年来,乌海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以“敢于无处生万有,能凭海阔纳百川”的豪迈气概,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强力推动文化与旅游的紧密结合,着力发展文化旅游特色品牌,全力打造西部旅游集散中心和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走出了一条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之路。

在乌海众多的旅游项目中,记者印象最深、最生感慨的有三个——

一是“于无处生有”的、有19个杭州西湖那么大的城中湖泊——乌海湖。黄河穿城而过,在乌海留下了105公里的柔美身段。2013年,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使乌海即刻拥有了118平方公里的宽阔水面。乌海湖成了乌海的“新地标”,乌海人梦一般地拥有了“家门口看海”的福气,跻身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不止如此,智慧的乌海人购得湖对岸的大片沙漠,又“生”出“大漠出平湖”、“长河落日圆”、“高山流水”等壮丽景观……

二是身处西北干旱区的乌海,居然满城植被、千娇百媚。资料显示,乌海年降水量160多毫米,而蒸发量在3200毫米以上,但现今的乌海树木郁郁葱葱,花草随风摇曳。全市森林覆盖率由建市初期的0.3%提高到17.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与水相伴、满城绿色,这让来自江南水乡的我们竟有了时空错位的感觉。

三是立足市民业余写“大字”之爱好,创建了首个“中国书法城”。上世纪50年代,煤矿工人业余爱写“大字”。乌海以此为抓手,努力光大书法文化,连续7年成功举办黄河明珠·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建造了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书法艺术殿堂——乌海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命名为首个“中国书法城”。徜徉乌海,从街道牌匾、湖堤护栏,到建筑装饰、广场地面,处处书韵流淌、时时翰墨飘香。在众多城市散发着过度商业气息的今天,“中国神韵”“中国气派”使乌海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乌海的美要让全世界知道”,塞外新城的这声呐喊,如同出自一名西北汉子,气势如虹,带着捋起袖子加油干的那股韧劲,透着志在必得的那股自信!

有志者,事竟成!

□本报记者 汪维明

新闻推荐

“石窟鼻祖”有证据:甘肃天梯山石残像或为汉地最早石窟造像

古凉州所在地甘肃武威的天梯山也被称为凉州石窟、汉地“石窟鼻祖”,是中国汉地最早开凿的石窟。天梯山石窟近百年来因地震...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