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甘肃新闻> 正文

演奏技巧与艺术修养不可或缺 访扬琴表演艺术家王美英

兰州日报 2018-10-11 02:30 大字

王美英

1945年出生于陕西西安,甘肃省文化馆副研究员,甘肃省音乐家协会扬琴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甘肃考级分会委员。1964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艺术系扬琴专业,毕业后进入酒泉地区文工团乐队,1987年进入甘肃省文化馆少儿部文艺工作,在职期间前后组织了甘肃省少儿陇苗艺术团、黄河少儿艺术团。多次组织全省少儿器乐大赛及全省群众艺术活动,包括组织中国第四届艺术节少儿专场文艺节目“明天的太阳”、百人手风琴齐奏,并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组织工作奖。创作的少儿歌曲《燕子把春天吵醒了》《我家住在大草原》等荣获全国“白银杯”比赛一、二等奖,曾带领黄河少儿艺术团参加土耳其国际少儿艺术节,受到文化部好评。

进入古稀之年的王美英老师看上去是个和蔼可亲的老人,与众不同的是,从她的仪态和谈吐中可以感受到她深厚的音乐修养。王美英老师告诉记者,从小就喜欢音乐的她,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学习扬琴。“那时西北民族学院艺术系招生,让我酷爱的音乐梦得以实现,但由于我的手指条件不太好,使我无法弹奏钢琴等客观条件要求比较高的乐器,而扬琴就成了我最好的选择。这一选择竞成了我的终身职业。”王美英老师回忆,当时学习条件非常艰苦,学琴的人多、琴房少,只有轮换练琴,甚至要提前抢琴房。“为了能多练琴,我把休息的时间全利用上了,但又怕影响它人休息,于是在琴面上盖了一层布继续练(可以降低声音)。为了学到很多东西,我克服了许多困难。当时学校也给我们尽量提供机会、创造条件、组织乐队参加各种演出,使我们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音乐天地中去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在学校期间,我的音乐之路不断走向成熟。”

王美英老师毕业后被酒泉地区文工团录取,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扬琴演奏员。“当时我只有十九岁,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当时我们排练、演出,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部队,从祁连山到草原,到处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在扬琴演奏上,我也得到了充分实践,从舞台到乐池独奏、齐奏、重奏、合奏,为舞蹈、独唱、戏曲做伴奏。广泛接触各种曲目,大大丰富了我的音乐实践,演技不断提高,在乐队里一干就是十五年。为我以后的工作和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扬琴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但说起扬琴的起源,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扬琴是外来乐器。王美英老师说,很多人以为扬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其实不然,据史书记载,中世纪以前,亚述、波斯等古代中东国家就开始使用扬琴,当时名叫桑图尔琴。明朝随着中国和西亚、东亚间的友好往来,桑图尔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后来逐渐扩散到中国各地。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改造,桑图尔琴才渐渐演化成为中国的扬琴。清末以来,扬琴用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扬州清曲、广西文场、常德丝弦、四川琴书、河南琴书、山东琴书、榆林小曲等乐种、曲种,在我们兰州鼓子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伴奏乐器。这样算来,扬琴在我国已经流传和演化了四百多年了。在这期间,我国的乐器制作家研制出了不少扬琴的新品种,比如像高低音扬琴、转调扬琴、筝扬琴和电声扬琴等。

说话间,王美英老师为记者演奏了一曲经典民乐《彩云追月》,声音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动听,时而湍急,时而和缓,彩云追月的美景仿佛就在眼前一般。“扬琴的基本竹法是两手轮流交替,传统竹法有左竹法和右竹法两种。上世纪50年代末王沂甫先生总结出弹、轮、颤、滑、点、拔、揉、勾扬琴八法。随着扬琴的发展,过去单一竹法已变成充分发挥两手主动性、灵活方便的混合竹法。在继承传统、吸收、借鉴姊妹民族乐器和外国乐器技法特长的基础上,我国扬琴已自成一体,具有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王美英说,“扬琴演奏的传统乐曲有很多,《林冲夜奔》、《苏武牧羊》、《映山红》、《离骚》、《将军令》、《采红菱》等,只要是听过的人,都会被扬琴的音色和其特殊的表现力深深吸引。”

1989年,王美英老师调到省群众艺术馆以后,逐渐把对事业的热情倾注于儿童音乐教学上。“扬琴纯净优美的音色,单音似珠落玉盘,晶莹剔透,双音丰满有力,气势十足,再加上琴音犹如涓涓细流,潺潺不止,这些都是我喜欢扬琴的原因。但是从我多年的扬琴教学来看,扬琴相对来说是冷门乐器。首先是很多人认为扬琴比较难学,其次是扬琴体型庞大,携带不太方便,这也让很多人放弃了学习扬琴的机会,在这些人中大多数是少年儿童。所以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认为学习音乐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审美水平,并且受益一生。”王美英老师告诉记者。

想要跟王美英老师学习的孩子们不计其数,但她却始终坚持一对一教学。她说:“教孩子我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如果同时教好几个孩子我怕教不好。对于初学的儿童来说,首先要掌握演奏方法。根据我的教学体会,少年儿童学扬琴不能操之过急,孩子有一点收获和成就应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多做示范,勤于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在力度上保持音量平衡,无论强弱变化必须保持音色优美。演奏力度必须达到乐曲的要求,做到‘强而不燥,弱而不虚,快而不乱,慢而不散\’。要指导学生除了练习技巧,还要加强教师本身各方面的音乐修养。”

记者问王美英老师,在演奏技巧与艺术修养的关系中,她更注重哪一点?王美英王美英回答:“演奏的高超技巧与艺术修养的提高是演奏好一切音乐作品所必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承、不可或缺的。所以在演奏任何一首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都要先有一个对作品整体结构的安排。包括对主题思想、风格特点、情绪变化等的处理及各种技术表现手段的合理安排。不但要有感性认识,还要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演奏就有了充分的依据,就好像按着一个周密的计划来指导演奏,再通过演奏的实际效果对原来的内心感觉中所存在不完善与不妥之处进行修改和加工一样。这个过程是演奏好任何一首乐曲过程中必要的也是经常出现的自我完善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交谈中王美英老师一再强调,任何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演奏,都要经过演奏者反复实践,反复思考,做到更深一层地去体验和理解作品中所潜在的思想内涵。所以要演奏好一首音乐作品,既要掌握高超的演奏技巧,又要不断提高和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对所演奏的音乐作品有深刻的领会与理解,把音乐作品中所蕴藏的深刻内含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达到纤毫毕现的艺术境界。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演奏过程中不断加强内心感觉与艺术修养提高的同时,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技巧,因为演奏技巧是深刻表现作品内涵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音准、节奏及强弱变化的学问,艺术表现方面的知识,灵敏的双手以及高超的演奏技巧,再动人的乐曲,再优雅的旋律,也是无济于事。晋代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是凭着“临池学书”池水为墨的功夫,才使其书法达到“入木三分”艺术境地,“下笔如神”的艺术效果,被后人誉为“书圣”。由此可见,演奏技巧不断提高与刻苦磨练、不断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演奏好作品的关键所在。王美英说:“我在演奏中就有这样的体会,演奏时不是考虑哪一音符或哪个技巧,而是让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思想感情都融进所表述的音乐中去,尽可能使演奏在所规定的情境和感情中自然流露出来。任何一种演奏技巧都必须为表现的音乐内容服务,一切脱离内容的技巧都是炫技,难免流于‘有声无情\’的结局。”

近年来,随着扬琴专业和普及教育的蓬勃发展,演奏技法不断创新,演奏水平也日趋提高。经王美英老师培养的学生有的考进了艺术院校,有的在省市比赛中获奖。她说:“在我看来,孩子们得奖比自己得奖还要高兴,有的孩子因为学习扬琴走上了音乐的道路,并在社会上有了杰出的成绩。有的孩子即使日后不从事与音乐相关的行业,学琴的这段经历也将给他们的生活打上靓丽的底色,可以让他们从小就有着音乐带来的审美能力。而对于我来说,多年的扬琴演奏和教学,使我不但学习和掌握了扬琴原有的各种演奏技巧,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对音乐的表现能力,不断耕耘,才能有丰富的收获,多年来的音乐演奏和音乐教育相结合的实践经验让我更加注重知识积累并勇于探索,我坚信,音乐对人的熏陶是贯穿一生的,我也将继续在音乐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华静文/图

新闻推荐

甘肃一尊站立佛像 被认为是沮渠蒙逊所造

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教授宁强近日在甘肃省武威市天梯山石窟考察研究确定,当地一尊站立佛像正是北凉王沮渠蒙逊为其母祈福所...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