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邂逅
彩绘木轺车
铜奔马
三彩胡人牵驼佣
御奴铜车马
木牛车
(本版文物图片由甘肃省博物馆提供)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即将召开,其间,由甘肃省文物局指导,甘肃省博物馆主办的《古道·天马——丝绸之路的交通与交流》展览将在敦煌会展中心举办——
本报记者闵媛
据甘肃省博物馆展览部主任王南南介绍,此次展览共展出由甘肃省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洛阳博物馆、甘肃省考古文物研究所、甘肃省简牍博物馆及甘肃各地县博物馆等31家文博单位收藏的珍贵文物310件(套)。展览以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交通工具——马、骆驼、车辆等为线,与相关文物串联起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向人们讲述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社会生活、商贸往来、城镇繁荣、文化交流,进一步凸显古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流史上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通中国与中亚乃至更为遥远的西方之路,从汉至唐,它更是一条保证帝王疆土的交通路线。两千多年来,沿着这条路,人们东来西往,书写了中西交流的历史。
从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的洛阳城出发,古老的东西交通上,一座座市井、驿站和雄关坐落,无数的使者和商旅东西往来。
丝绸之路的精彩远不止这些。在这条路上,有不同的自然奇观、不同的风土人情和不同的历史故事。古道悠长、驼铃声声、马蹄阵阵……在这条路上留下了历史的足迹。
众所周知,河西地区是汉唐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工具亦是东西交流、军事征伐、经济流通的重要载体。河西地区位于古丝绸之路东段要道,是中原与西域沟通交往的主要通道。汉唐时期,丝绸之路驼铃铛铛,胡风西来,东西方商贾、官员、僧侣、军队往来不息,其所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见证丝绸之路得以兴盛繁荣的重要支撑。
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乘坐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参加本届文博会,由于现代交通的便利,距离也不再是问题。在古代,想象一下人们又该如何赴这样一场盛会呢?至少需要动辄数月、长途跋涉的行程,是交通工具在路途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不要小看这些交通工具,它们让我们看到了丝绸之路上的别样风景。
这些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工具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一件件文物,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下了在古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故事。我们就在与她们的邂逅中,看看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工具。
较为普遍的交通工具——马匹
关于马,人们耳熟能详的大概是关于汗血宝马的故事。汗血马是享誉世界的优良品种,被誉为“天马”。据说,大宛国的一座高山上生长着一种神奇的天马,非常机灵,以至于居民都无法捕捉到它们。于是人们想出一个办法:将家养的母马赶到山下,让它们与天马交配,从而怀孕生育。产下的马驹神骏异常,日行千里,并且具有汗出如血的特征,故被称为汗血马。
关于汗血马,历史上还记载着一段不得不提的往事。汉朝,北方的匈奴不断地掠夺汉民族的财产,同时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而西域正是匈奴的右臂,强有力的物资人力的来源地。在打通河西走廊之后,汉武帝接受了张骞的建议,认为要打败匈奴,必须断其右臂,遂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经历了12年艰苦奋斗,凿通了西域,使中国和西域各国有了交往。
张骞出使西域时到过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大宛在西距汉长安约万里之遥,位于中亚阿姆河之南岸(现土库曼斯坦)。当时大宛人正处于农耕时代,以耕田为业,种植稻麦、葡萄,会酿造葡萄酒,并盛产骏马,人们长于骑马射箭。
大汉出使大宛王国的使节向汉武帝报告,大宛王国郁成城出产世界上最好的汗血马,它流出的汗红得像血一样,所以叫“汗血马”。因马品种优良,日奔千里,人们称其为“天马”。汉武帝听后大喜,遂派使节携带千两黄金,拟购买汗血马;又用黄金铸成一个金马,作为礼物。而大宛王毋寡吝啬且目光短浅,认为汗血马是国宝,不肯出售给汉。汉使节认为汉朝强大,所以盛气凌人。他在大宛王毋寡面前,击碎金马且破口大骂,最后掉头而去。结果,大宛王毋寡大为愤怒,命东境郁成城(二师城)的镇守大将郁成王,扣住汉朝使节团,并全部杀掉。
公元前103年(西汉太初元年),也就是汉朝使节求汗血马的第二年,将军李广利率数万人攻大宛的郁成城,却被郁成王击败。第二年,汉朝远征军援军到达,围攻大宛首都贵山城,贵山城的外廓陷落。大宛的大臣们知道不是对手,便把国王毋寡杀掉,并交出了所有汗血马,向汉朝军队投降求和。而屠杀汉朝使节的郁成王逃到康居王国(哈萨克),最终被引渡军前处决。
这场战争,汉朝远征军伤亡十万人左右,大宛国的人民也遭受了战争的痛苦,而其起因不过是几十匹汗血马……汗血马从汉朝引入我国直至元朝,曾兴盛了千余年,但后来却衰亡绝迹。而今,我们只能从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物欣赏汗血宝马的神采了。
在展览中,还有一件与马有关的文物也是珍贵无比,那就是“铜奔马”。于1969年10月在甘肃武威雷台下的东汉墓中出土的青铜雕塑“铜奔马”被尊为中国的旅游标志。这件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1厘米的青铜马是中国青铜艺术的最高典范,它传承了中国古代人民天马行空的创造性思维。如今,“铜奔马”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此次展览中,也有其图片展出。
若说铜奔马的价值在哪里?其主要在于艺术价值,铜奔马奔驰的神情超逸,天马行空的气势非凡,整个身体造型有力度、有质感,马的造型和奔跑的速度结合得非常和谐。制作者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一切寓于静止,但静止中动意无穷。而马的三足腾空,体重全落于一足和蹄下的飞鸟上,其力学原理的运用也同样令人惊叹。这件国宝级的文物可谓是赫赫有名。若想要一睹其芳容,待到此次展览巡回至甘肃省博物馆展出时,大家还可以近距离一饱眼福。
除了“铜奔马”,展览中与马有关的文物还有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出土的铜质汗血宝马、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木马、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出土的骑马铜俑,以及三彩蓝釉马、骑马俑、出行画像砖和与马有关的马具。
在我国古代,最早被驯化作为交通工具的马只是载人、载物。后来马不仅能够单独作为运输工具使用,还可与车组合成马车,运输量大大提升,因而不断应用于古代日常生活和军事活动中,马也成为古代使用较为普遍的交通工具之一,马的足迹也是遍布各处。除了骆驼,在丝绸之路上,马匹更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在丝绸之路上发现的以马为主题的文物更是不胜枚举。这些文物是古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
其实,在各个朝代,人们对马都是情有独钟。在古代艺术创作中有许多马的形象,除了壁画、画像砖石,陶马、铜马、玉马、石马也发现了不少。马不仅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工具,而且也成为古代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
丝绸贸易的缩影——骆驼
在《古丝绸之路上商旅为何最爱骑骆驼》一文记述道:从考古发现来看,马、驴、骡、牛、骆驼、畜力车等,都曾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但商旅们最爱骑的是骆驼。在《史记》曾记载,骆驼被称为橐(tuó)驼,它不仅能忍饥耐渴、一般可负千斤,而且能知泉源、识水脉、测风候,骆驼的识途能力甚至比马和驴还强……两千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上,背驮物品的骆驼在沙海里穿梭,留下了悠扬的驼铃声和一串串足迹。
古人为什么偏偏钟情于骆驼呢?骆驼因其耐渴耐热、性情温顺、行走速度快等特点成为古代交通和运输的重要工具,享有“沙漠之舟”的美誉。骆驼分为双峰驼和单峰驼。双峰骆驼产于我国及中亚,外貌特征是脊背上有两个驼峰。我国境内的双峰驼,在古代文献中有“橐驼”“橐佗”“橐駞”“骆駞”等记载。据大量的考古资料研究显示,我国的双峰骆驼形象多刻画在岩画、画像石、帛画等中,墓葬中也出土了大量的骆驼陶俑。
中国人饲养和使用骆驼的历史非常早。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薰鬻,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驼、驴、驘、駃騠。”这里的橐驼即骆驼,作为一种“奇畜”,先秦时西域各国已将骆驼当作贡物进献中原王朝。到西汉时,朝廷还设有“牧橐令丞”官职,鼓励边疆民族饲养骆驼。
骆驼作为交通工具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不仅负重能力强,一般可负千斤,日行二三百里,而且拥有惊人的记忆力,比驴、马的识途能力都强。在古丝绸之路上,往来西域的商旅们都是成群结队骑着骆驼,根据沿路骆驼遗粪认识路线,越过四面茫茫的大漠。
很多书中都曾有这样的描述:骆驼在野外能知泉源、识水脉、测风候。夏季时沙漠上会突然刮起伤人的热风,对行旅威胁极大。热风将至,老骆驼便会鸣叫聚集站立,把口和鼻掩埋在沙中。人们一见骆驼有这种表现,就会赶紧用毡布捂住口鼻以避灾。在水绝粮尽时,古人还要通过饮驼血、食驼肉延续生命。
因此,古丝绸之路上,骆驼可以算是商旅们的“领路者”。没有骆驼,走丝绸之路是相当艰难的。在敦煌莫高窟不同时代的壁画上几乎都有骆驼驮载、拉车等图案。
在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上,骆驼队更是漫漫旅途中的一道亮丽风景。骆驼与牵驼者,骆驼与货物等组合形式都是丝路贸易的缩影。
在文物中,存有大量的骆驼俑和载物骆驼俑,其中驼鞍、驮囊、驮载物的形式多种多样,这一件件精品文物让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漫漫丝路旅途中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
陆行的主要工具——车辆
今天,人们可以开车、坐飞机或是乘高铁、乘火车去任何地方,距离已不再是问题。而在古代可没有那么优越的条件,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是什么?也许就是骑骆驼、骑马、骑驴、乘牛车、马车或乘船……而在丝绸古道上,能运用的交通工具主要为骆驼、马、马车和驴了。
骆驼、马都有文物为佐证,那么古时候的车呢?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例如《论语·公冶长》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一般说,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古代驾两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古人说“服牛乘马”,也就是除了马车外,出行工具还有牛车。马车古名小车,主要是供贵族出行和作战用的;牛车古名大车,一般用来载运货物,牛车在南北朝时还一度成为时髦的交通工具。
古代陆行的主要工具是马车,车厢叫“舆”,因此也用“舆”指代车,如《劝学》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古人乘车是站在车上的,在车厢的前部有一根可以受扶的横木,叫“轼”。如《曹刿论战》说:“登轼而望之。”
车子因为形制、用途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辎车,是有帷幔的车子,后代的“巾车”与它相似,如《归去来辞》的“或命巾车”。传车是用来传递消息、法令等的一种轻快马车,又称“传”,如《朱买臣传世态炎凉》的“买臣遂乘传去”。辇,本指人拉的车,后专指帝王及王后乘的车,如《阿房宫赋》的“辇来于秦”。
不要小看古代的车辆,与现代的汽车种类相比,它们也有各式各样的类别。古代车辆都有哪些呢?轺车、轓车、轩车、安车、辎车、辇车、驼车、斧车等,这些古代车辆会让你感受到不一样的出行体验。
相传在距今大约5000年前,轩辕氏黄帝受风吹莲蓬滚动现象的启示而创造了车轮。大约4000年前,当时的一个薛部落就以造车而闻名于世。《左传》中也有关于薛人奚仲担任“车正”这一官职的记载。到了商代,车马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车辆制造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甲骨文中也出现了许多“车”字。两周时期,车马进入大发展时期,不但车马种类非常丰富,而且车辆的制造技术也大大提高。战国时期,出现了双辕双轮车,使车的结构更加科学,驾驭更加简单便捷。到了秦代,随着秦始皇“车同轨”政策的实施,我国古代的车马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车辆制造进入标准化阶段。汉代以后,随着骑兵的发展,车马主要用来载人载物,双辕车逐渐取代独辕车成为交通主流。三国时期,出现了独轮车,这是交通史上的重要发明。唐宋以后,轿子逐渐流行,古代车马的发展演变也趋于沉寂。但聪明的古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发明不同的车辆,也诠释了多种车马的完美结合。
数千年来,车马曾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据过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军事战争,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曾经作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交通工具的车马,已经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车与马的完美结合领略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智慧。
丝绸之路上留下的车尘马迹,通过展览中一件件文物得以体现,我们不仅可以一窥丝绸古道上人们的出行方式,还可以感受他们的聪明智慧。
文物演绎跨越时空的穿越
让我们把一切都交给展览中的文物吧!通过文物展品让这条古道变得可感、可知、可想,演绎跨越时空的穿越。朔风阵阵,人声、马声、驼铃声……闭上眼,东来西往的繁华景象浮现眼前,历史宛若有回音。
由河西走廊出敦煌一路向西,这里有市井、驿站、雄关。市井一片繁华,络绎不绝的商旅马车满载着东西方的珍贵特色物产,穿戴着民俗特色的小商贩沿街叫卖,一对对使节、一列列商贾,密密匝匝地往来在丝绸之路古道上。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工具,这里还有经济、商贸、文化、生活等诸多与之相关的文物展品,这些文物印证了中西方交流的密切往来,也令当年车水马龙的盛景,在我们面前变得真实而触手可及,让我们切身感触到开放的丝路、多元的文化在这条路上的交流和交融。
新闻推荐
(资料图片)镜子里,红肿的脓包层层叠叠,爬满全脸又蔓延了半个脖子;手机里,欠下上万元医药费贷款的催款电话一次又一次响起,这个名...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