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改革在麦积系列报道之三 培育经营主体 发展富民产业 盘活农村资源
□全媒体记者郝勤学李旺旺
金秋时节,麦积大地一片丰收景象。在利桥镇秦岭村占地近50亩的木耳种植基地,一些村民正在从菌棒上采摘木耳;在东岔镇龙凤村,占地150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上,五味子、白芨、重楼、黄精等中药材长势良好;在花牛镇白家河村500多亩的花牛苹果基地上,一些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
如果说这只是平常的金秋景象,那么“三变”改革的推进则让这种景象表现出不同的内涵。
指着种植基地里摆放得密密麻麻的菌棒,利桥镇秦岭村村主任李代荣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实施“三变”改革以来,村上按照“公司+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引进甘肃利桥菌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村集体、贫困户三方筹资100万元,建设木耳种植基地。其中公司以菌棒和技术入股,共折价40万元,占股40%。村集体以土地大棚入股,折价30万元,占股30%。贫困户以帮扶资金入股,以30万元天津对口帮扶资金折股到57户贫困户,占股30%。今年已取得成效,预计年产木耳约3.6万斤,按照每斤35元的市场价,预计销售126万元,扣除成本后净利润约50万元。“对于木耳种植的利润我们是按照公司、贫困户、村集体2:5:3的比例进行分红,所以这样下来57户贫困户按分配比例应分红约25万元,户均分红三至五千元。”说起“三变”改革对村上脱贫攻坚的推动作用,李代荣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而在东岔镇龙凤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村党支部书记刘存福告诉记者,村上在推进“三变”改革工作中,把发展产业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根据全村群众普遍具有中药材种植经验的实际,村“两委”在广泛征求广大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在本村发展以重楼、五味子、白芨、黄精等为主的中药材作为主导产业。同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一是决定将东岔“小红珠”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龙凤村“三变”改革承接主体。二是村民以土地资源入股,对村上流转的150亩土地,按照每年每亩500元保底、每两年递增10%的方式,作为固定效益分红。三是动员11户未脱贫户采取自愿的方式将扶贫互助社资金22万元入股到合作社,入股农户按照入股资金的8%进行分红。四是合作社吸收30户32人以劳动力入股合作社,根据工种不同每人每天支付劳务费用。(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在秦岭村和龙凤村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推进“三变”改革试点工作中,龙头企业、合作社在“三变”中发挥了重要的平台和载体作用,而相应的木耳产业和中药材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正是经营主体的参与和富民产业的发展,让农村的资源和资产“活化”和升值起来。
据麦积区“三变”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麦积区坚持把培育壮大承接主体作为推进“三变”改革的关键、把发展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来抓。在培育壮大承接主体方面,按照“自建”、“外引”相结合的原则,强化政府扶持,引导社会资金、工商资本等,大力培育发展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主的各类承接主体。目前,22个试点村共引进甘肃利桥菌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7家,新成立丰源兴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9家,规范、壮大原有康丰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22家。全区累计发展龙头企业30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53家、家庭农场135家。
在扶持发展产业方面,区上筹措资金1300万元,按照省级试点每村100万元、区级试点每村50万元的标准,用于试点村发展苹果、花椒、中药材、木耳、中蜂养殖和宾馆、仓储、新型建材等特色产业。目前,22个试点村新建苹果基地1.1万亩、花椒基地7000亩、中药材基地1400余亩、木耳基地150余亩,发展中蜂养殖3200箱,建成新型环保建材厂1处、宾馆1处,所有这些,都为顺利推进“三变”改革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新闻推荐
□张赓文“你们看,今年的洋芋长势明显比去年好了。自从我用了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这一季的洋芋浇水、追肥一点都...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