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博举办“我在博物馆修文物”主题社会教育活动
【本报讯】8月15日,“我在博物馆修文物”主题社会教育活动在甘肃省博馆文物保护修护中心举行。十多位来自甘肃省各地的少年儿童和省博文物修护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省博社教部主任卢东告诉记者:“这是甘肃省博物馆首次为观众、为小朋友们开放文物保护修复科研基地。全省家长和小朋友们都积极踊跃报名,修复中心的专家们也为此次活动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社教部的讲解员们为此次活动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和工具。”
省博文物保护修护中心副主任赵亚军为孩子们做了一堂文物修复的课程,介绍了什么是文物、为何要保护文物以及如何做好文物保护等问题。他说:“我国是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保存在地面上和地下的文物,种类繁多数量丰富。然而,这些年代久远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都经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害,如,金属文物锈蚀、陶瓷器破碎,石器风化,木器和竹器干裂变形,纺织品、纸张文物糟朽等,所有这些历史文物都要进行保护修复才能长期地保存下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以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文物的类别不同,其修复方法也不同,修复人员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并经过严格的培训,结合文物保护原则才能修复好文物。”他还通过“断臂维纳斯”为例,告诉孩子们文物修复一定要有依据,修复出来的文物要兼具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上完课后,赵亚军带着孩子们来到文物修复工作室。此次为孩子们提供的是双耳彩陶罐的仿制品,事先由工作人员打碎后由孩子们进行修复。“之所以选择双耳彩陶罐是因为这种器物相较于其他材质的文物更容易修复,因为从直观上看还是‘有迹可循\’的。”省博社教部工作人员王岚说。
参加活动的孩子从7岁到15岁不等,他们纷纷表示,这次文物修复活动让自己对文物修复有了亲身的体验,相较于书本知识更为生动和直观,通过亲身的修复过程,让自己体验到文物工作的不易和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赵亚军告诉记者:“孩子们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能锻炼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耐心,可以对文物修复有了一个系统的、亲身的了解。其实我们文物修复工作很缺乏人才,我希望孩子们通过这次活动能对这个专业有所了解,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更希望他们将来有机会可以加入文物保护的队伍中。”
据悉,本次活动将持续3天,孩子们将通过听讲解、看视频、亲手修复彩陶、青铜器等文物复制品,感受真正的文物修复流程。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华静文/图
新闻推荐
首批SWM斯威G01车主拿到车钥匙8月11日,G0……青年!SWM斯威G01媒体赏析会兰州站活动在甘肃九汇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炫目开启,全...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