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甘肃新闻> 正文

杨晓军不入传统就不能登堂入室

兰州日报 2018-08-02 03:37 大字

■人物简介

杨晓军,1991年生,陇西人。201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文化研究院),同年留校任教。

艺术学学士,书法硕士,中国古典文献学在读博士。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艺委会委员,安宁书协副主席,好雨轩成员。现执教于西北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

“在现代书法教育中,教师常常受到严峻挑战,面对一定数量的受教育群体,教师在书法教学中的前期诱导显得尤为重要。”杨晓军执教于西北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多年的教学生涯让他的艺术人生里更多的是对书法教育的关注,这也使得交谈中总是围绕着这个话题。

“对如何更好的在意识上对学生进行书法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的培养,以期更接近于现代书法教育的目标成为当代书法教师必须解决的基本技能之一。”他说:“我们在日常书法教学中,不难发现,往往有很多学生临了多年的帖,也的确下过很大功夫,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临进去,甚至不及‘皮毛\’,相应的许多不良习气却明显的产生了。”

“若从现代书法教育的角度审视,只得从头再来,而产生此种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学生们缺乏学书前期正确的书法诱导。”杨晓军认为:“现代书法教育的目标明确指出,要在意识上对学生进行书法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的培养。在技法上对学生进行书法理论的解析,包括书法艺术语汇法则,书法表现法则的传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形式规范教育来实现各自的教学目标,而形式规范的教育也能使学生较快的掌握形式表现技巧。因此,每一位教师也都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其技巧规律的情况下形成审美惯性。

杨晓军告诉记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选择书法艺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已成为书法艺术经典的名碑、名帖对学生进行感化,从而使学生在阅读和临习中感悟书法艺术,诸如起笔、运笔、收笔及线条的圆转、方折,墨色的枯润浓淡在纸(绢)亦或竹木片上的三维效果。”

“在现代书法教育中,教师常常受到严峻挑战,因为他常常也面对的是一个具有一定数量的受教育群体。”他感慨地说:“在学院授课一般一个班学生往往在30人左右,在各类书法培训中心每期学员人数都在百人左右。这与传统的师徒式的教育有着很大差别,特别是书法意识上的差别。不能以教师的好恶决定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的发展方向,也不能因教师好碑贬帖,就让全班学生选择北碑,排斥南帖,反之亦然。”

的确,由于现代书法教育具有广泛性、普及性、启迪性的特征,所以从形式上也不能再以师徒式教育让全部学生直接追摹教师。因为,由于教师自身的成果有限,这样的教育将有违书法艺术的进一步论证和发展原则。

“而且有的教师之名确有非书法因素。”杨晓军直言不讳地说:“一个对书法艺术虔诚而又对书法处于萌动阶段的学生,最不防备的就是教师,确实很容易受到教师先入为主的艺术思想的强化刺激,再加之师生之间的濡染,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与教师趋同,而失去学生自身潜能的主观显现。故此教师如何保护、发掘一个学生在书法上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书法个性,是对现代书法教学中的主体——教师的一个重大考验。”

听得出,在杨晓军的心中认为,一个从事现代书法教育的教师应具备比较全面的文化修养和书法修养。因为书法教育在文化方面必须触及文学、古典诗词、中国通史、中国地理、中国哲学、中国宗教等诸多传统文化领域。此外,在书法领域也必须对书法理论、书法史、书法技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教学中持比较科学的态度。

“作为一名合格的书法教师,从理论上讲不但应是一位不错的书法创作者,更是一位优秀的书法教育者。”他告诉记者:“在教学中,书法艺术家常有个人偏好,甚至这种偏好很极端,这对书法教育是不利的。作为一个书法艺术家,他的偏好包括其极端的偏好是合理的、正常的,是需要保护的。而在课堂教学中却需要教师将不同知识全面系统地推介给学生,客观而科学地评价每一个学科、门类、宗派,这才不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误导。”

杨晓军表示:“现代书法教育倡导理念领先,这是很科学的。旧式的书法教育往往让学生一接触书法就从教师‘顺手\’的碑帖第一页第一字开始‘描红\’——开始写字,于是给学生第一印象就是书法等于写字。待走过漫长的写字过程后,大部分学子的字写的倒是乌、方、光、亮了,但书法的天分早已泯灭。只有极少数天资过人的学子终于从写字的过程中悟出了书法的真谛。”

“现代书法教育很看重学生的文化基础。历代成名的书法家成长过程说明,决定一个学生在书法上能够走多远,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该学生的平面构成能力上的天赋,而更多的因素是由该学生在文化艺术修养方面的造诣来决定的。”他语重心长地说。

“学生的潜质,对学生本人而言,往往是不自觉的。”杨晓军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了分析:“我们在教学中常遇到一些学生酷爱草书,而且师法狂草,由于技法问题不少,往往在公众看稿时作品及方向常常被否定,从而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我们发现这些学生虽然在技法上问题还很多,然草书难得的气势却潜于杂乱之中;尽管技法尚不过关,却无意之中草书的神气却有所显露,这些学生恰恰是可培养的艺术感觉很好的学生。”

他说:“以往教学中时常有这种现象出现,在实践课中常常有的学生第一节课就把笔墨已备好,就想立即向老师学习怎样把字写好?真是急不可耐。我们认为一般学生学习书法难点不在技法。我们不主张把学生成天封在故纸堆中,要保护学生的艺术灵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有优秀碑刻的名山大川中去,去感悟大自然的魅力,去体味大自然的山岚之气,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目前,在课堂上学生手持的碑帖版本亦良莠不齐,有的甚至质量非常糟糕,而学生们恰恰普遍缺乏选择优劣的能力。这既妨碍了学生的起步,也影响了学生将来的发展。不少版本的印刷者不从学习书法的角度考虑附上原拓全貌,而是从第一页开始就已是将整碑割裂成若干小块,甚至每个字拆开,重新拼接,使原碑的章法美感、分间布白荡然无存。

杨晓军感慨地说:“更有甚者把一个整碑拓片裁割成上百个小块,又再重新进行修填,出版时,封面赫然标注《‘某某\’真迹》。其实和原件已相去千里了,使学生很难感受到原作的精神面貌。这就需要教师的合理诱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质量可靠的经典碑帖摹习。”

普遍认为,通过对经典书法作品的赏析,有利于学生书法审美智慧之门的开启,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

对此,杨晓军认为:“的确,但一定要选择优秀的版本,选择经典的碑帖,而且这些碑帖的人文因素也要很丰富,这样容易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事实上,我国传统的经典作品大都有很强的人文因素。如汉碑《石门颂》,碑刻于石门山洞之中,石面粗糙,但书法却因此线条起伏跌荡,宽松与灵秀,高古与苍茫集于一碑。书写率真,不矜持做作,疏密大小自然,突显其奇逸潇洒之美,很为学隶书者所钟爱。”

“这种诱导式的书法赏析很快就会把学生引入迷恋此碑的氛围之中。”他告诉记者:“不少学生也喜欢汉简书。已出土的汉简浩如烟海,仅1949年以后出土的地区就有江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东、甘肃、四川、新疆等地,出土了大量的简册。不同地域出土的竹木简书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和鲜明的风格差异。其中,越是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含量,越是容易使学生被其艺术性所吸引和感染。”

杨晓军经过了调查研究后发现,即使是很有书法氛围的地区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对着一本碑帖临了十年或二十年,根本没有写进去,字倒是写的很“熟”了,甚至把“习气”都写出来了。但确实没有读懂此碑帖,就更谈不上登堂入室了。更有学生在心理上就犯难:“有必要非要写像、写进去吗?”

他激动地说:“其实,一定要明确地引导学生从意识上大胆的走进碑帖、走进传统。不要担心博大精深的书法传统会泯灭了自我而成为书奴。因为,不入传统,就不能登堂入室。”

“当今书坛没有什么人是因走进传统,迷恋传统而成为书奴的书家。”杨晓军肯定地说:“恰是一批有识之士努力走进传统而取得了几分成就,就成为当今书坛的佼佼者。2000多年来,书史上的代表人物,汉魏的钟、张、二王,唐宋的欧、颜和苏、黄、米、蔡,明清的王铎、傅山以及倪元璐等,他们都是中国文化的精英,他们的艺术作品代表着他们的艺术思想,亦是书法传统的光芒,这岂是我们这一代人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

“当代书法人的急功近利、浮躁思想反映到作品中,发现‘学古不易\’就投机取巧,以怪、丑、过分变形求‘新\’,求‘风格\’,实在是误人歧途。”采访最后,杨晓军感慨地告诉记者:“由此,我们应该科学、规范、合理的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走进传统,走进传统的重要途径就是临帖,而且应强调‘准确临摹\’、‘精确临摹\’。只有酷似原帖的临摹才能更好的体验传统书法的美,才能更准确的理解传统的书法造型样式,才能认识、了解传统的书法作品的构成样式、结字规律、笔法运用和墨法技巧。”

□兰州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文/图

新闻推荐

两岸及港澳大学生走进甘肃考察丝路文化遗产

据新华社兰州电(记者张文静)2018文化遗产友好使者丝绸之路研习营7月27日在兰州大学启动。来自台湾逢甲大学、香港公开...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