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农民增产,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愿” 记市农科所中梁站站长雷建明
□本报记者余碧波
“我的工作和广大农民兄弟息息相关,看到农民增产丰收后的喜悦,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愿。虽然物质上并不富裕,但我的内心是充实的,因为我尽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担负起了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应该承担的责任。”7月初,当记者在市农科所中梁站见到雷建明时,他正在晾晒油菜籽,此时的他朴素地像个农民。
雷建明现任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推广研究员、中梁试验站站长、市冬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是甘肃省十三次党代会党代表。2006年入选天水市“222”科技创新人才,2008年被市农业局聘为油菜专业首席专家,2009年获得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同年受聘甘肃省“领军人才”,2010年被省农牧厅聘为甘肃省粮棉油高产田创建指导专家,2013年被聘为第八届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201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7年,23岁的雷建明从兰州农校育种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油菜育种工作,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30年来,他不畏艰难,痴心科研,一心为公,情系群众,以油菜育种的丰硕成果,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职责和崇高使命。
雷建明一上班就面临单位科研条件差、科研队伍不稳定、生活待遇低等一系列困难。从家里到单位要步行10公里的山路,加之自己是回民,每天只能自带干粮上班。当看到同事相继调离油菜育种课题组,最后仅剩他一人时,他也动摇过想着另谋生路。
“对科研事业的痴心让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出身于农民,学的是农学,又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只有农业科技工作搞好了,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想到这一点,我就觉得自己是在干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情。”雷建明说从那时起,他就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农业科研这块深厚的土壤中。
上世纪90年代,天水市的油菜育种工作由于没有科研经费,仅有的几名科技人员也相继调离。但雷建明认为,天水市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油菜种植,而油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必然需要油菜良种更新换代,在这方面投入精力认真研究,前景一定不会错。在随后的工作中,他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积极参加专业会议及培训,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忘我地投身于油菜育种工作。他反复进行播种期、密度、栽培模式等方面的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适宜于本区油菜生产的栽培技术。
“我经常向甘农大、西北农大、华中农大的老师们请教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特别在华中农大傅廷栋院士的指导下,利用‘波利玛\’不育系配制的甘蓝型冬油菜三系杂交品种天油9号,是目前选育出的天水市首个强冬性单低甘蓝型冬油菜品种。将‘波利玛\’不育基因转移到白菜型冬油菜中,已育成多个冬油菜三系杂交组合,正在进行产量比较试验。”雷建明说。
为了拓宽研究渠道,雷建明多方联系,与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油料所等科研院所合作,组建了天水市冬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天水市油菜育种和推广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从事冬油菜研究的科技人员11名,拥有试验地60亩及各种试验设备。在他的主持带领下,团队先后完成10多项科研项目,选育出天油系列冬油菜新品种15个,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9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他带领课题组选育的油菜种子覆盖甘肃陇东南及中部地区,累计示范推广种植1000多万亩;在陕西、山西、宁夏、河北等省大面积示范种植,每年推广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年新增社会效益1.5亿元,为省内外冬油菜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雷建明时刻不忘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身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一腔热情倾注于育种选育工作中,受到了大家的好评与拥戴,改变了全市油菜育种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的困难局面,带动和培养了一支技术过硬的油菜育种团队。”市农科所中梁站副站长张岩说。
正在工作的雷建明(左)
新闻推荐
7月31日,长安汽车第二代逸动媒体试驾活动甘肃站在天毅汽车城精彩上演。本次活动围绕体验第二代逸动的“风尚设计·闪耀不...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