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甘肃新闻> 正文

湮没的文化有待出发

宜宾晚报 2018-07-30 14:52 大字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长于油画和版画的杨先让教授,缘于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倾心,暂时放弃了熟悉的版画,在中央美术学院创立了民间美术系,并带领一帮教授(包括靳之林、冯真)和几个研究生,扛着摄像机、录音机、照相机和画夹等,不辞劳苦地到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八省的黄河沿岸许多地图上没有名字的村镇聚落做了十四次田野考察,前后长达四年之久,考察和搜集了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民间艺术,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带着一副得胜回朝将军那样的神态,邀我到他们那个简陋的陈列室去观摩田野考察中搜集的民间艺术文物陈列,并把他拍摄的民间艺术黄河行纪录片《大河行》放映给我观看。一晃15个年头过去了,我们也都已离开了那个为之服务的事业。晚年他定居美国,继续他的版画创作,像旋风一样,时而休斯敦,时而费城,时而路州,为举办画展和演讲,为中美文化交流而忙碌着。

他和女儿合撰的这部《黄河十四走》,以文字和图片两种手段,记录了他率队十四次出入黄河沿岸考察民间艺术的成果,把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所养育的多地区、多品种、多题材、多风格的传统民间艺术揽入一册,考察笔记25万字,民艺图录近千幅。著名画家黄永玉说得好:“湮没的文化有待出发,沉睡的文化有待唤醒。”他赞曰:“《黄河十四走》这一走,就好像当年梁思成、林徽因为了传统建筑的那一走,罗振玉甲骨的那一走,叶恭绰龙门的那一走,……理出文化行当一条新的脉络,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无可估量。”(《写在书前》)我还要补充的是:《黄河十四走》这一走,就好像刘半农与白涤洲等一行的绥远、山西、热河那一走,凌纯声、芮逸夫的湘西那一走……他们发现了黄河沿岸这片广袤的民间艺术的“富矿区”,他们发现了几十个如库淑兰老大娘那样卓尔超群的民间艺术大师,他们搜集到数量可观的、有不少是已经失传的民间艺术珍品。

杨先让们采访调查的那些民间艺术家,有的已经成了故人,他们所负载的民间艺术及其绝技,虽也多少有所传袭,但毕竟无可挽回地随之湮没无闻了。那个曾经两度被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讲过学的农妇、巧手的剪纸艺术家曹佃祥老大娘,不就是带着她的绝技告别了人世,弃绝了心爱的艺术吗?他们所继承的文化传统与技艺,他们安身立命的物质(贫困)和精神(富有)环境所赐予的那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更是压根儿不可复现的。所幸的是《黄河十四走》为文化界留下了20世纪80年代黄河民间艺术的真实影像。

已有的中国文化史,几乎都是残缺的文化史。出于种种原因,文化史著作的作者们,鲜有把为亿万民众所创造、所拥有、所传承、所发展的民间艺术置于自己的视野之中,时间在前进,而民间艺术却在一天天地消失。上个世纪在黄河沿岸一带生存和流传过的这些民间艺术,以瞬间的形态永远“定格”在纸上,永远属于历史了!

内容简介:

《黄河十四走——黄河民艺考察记》由杨先让、杨阳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86年至1989年,杨先让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组建者之一,率领考察队14次深入黄河流域,考察当地的民间艺术种类、艺术风格、民间艺人、节庆习俗等,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8省(区)。在走访中,考察队积累了近千张图片资料,并整理出二十多万字的文本,汇集成《黄河十四走》一书。书中不仅详述了诸如安塞腰鼓、汉画像石、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等民间技艺,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反映的民俗风貌、折射的文化内涵等,并记录下当时优秀的民间艺人(如刘兰英剪纸、苏兰花剪纸、潘京乐皮影等),为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留下了珍贵的图文资料。

新闻推荐

环湖铁骑进入甘肃

本报张掖7月29日讯(记者李满福)在完成青海境内7.5个赛段的比拼后,第十七届环湖赛的各路铁骑今天进入甘肃境内骑行。从青藏高...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