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甘肃新闻> 正文

书法精神至上 ——写在张明亮书作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之际

兰州日报 2018-06-30 02:32 大字

简牍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陇原大地无疑是引以为豪的简牍的家乡。甘肃自张邦彦、徐祖蕃、赵正诸先生后,对简牍书法的理论研究、临习和创作实践方兴未艾,后继有人,长期工作生活于河西张掖的张明亮先生即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简书作品”自2007年参加甘肃书法晋京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后,2009年又入选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举办的“渊源与流变——简帛书法研究展”;之后历经十年积淀,甘肃省博物馆等三家单位于今年7月7日在省博中一楼书画展厅为其主办张明亮书法艺术汇报展。这对于展示、交流简牍书法继承和创作成果,研讨和展望简牍书法的前景,应该会有启发和促进作用。

张明亮先生出生于1955年,山西永济人,上世纪70年代初随“支边”的父亲到张掖读高中,后长期工作在文化系统,并脱产学习于原张掖师专中文系,至今从事书法学习创作已四十余载,2011年底破格晋升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是甘肃很有成就的专业书法家。他学书自赵孟頫、颜真卿楷书始,对诸多名帖名碑,真草隶篆各体,有较广泛涉猎,有的下过较深功夫,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后尤喜出离古人、力矫积习、独辟蹊径、开一代新风的张瑞图,学其行草与楷书,多年来孜孜以求,颇得张氏书艺弃圆取方、棱角分明、峻峭劲利、独标风骨之神韵。与现实书风中存在的浮滑、油腻、猥琐、俗陋、造作、虚假、空虚等流俗拉开距离后,他又回首钟、王,适当取其高华婉转,形成自己的笔墨面貌。其行草笔调奇崛、真气充弥、刚健劲利、纵横捭阖,楷书破规弃矩、引入行隶、结体奇特、醇厚古拙;立轴、长卷宛如急风骤雨、气在笔先、酣畅淋漓,奇姿横生;扇面、小品则以小见大,平中寓奇,别有天地;总体实现了个人性情襟抱、书法语言形式与书写内容的统一和相适,有一种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萧然自远、遗世独立、耿介磊落的精神风骨,在书坛吹过了一股别样的审美风潮。

而人生有限,翰海无涯,真正使他找到自己书法事业使命和归宿的,当属简牍。盖因其一,简牍(帛)书法与碑、帖书法同为中华书法艺术的重要源流,而对简牍(帛)书法的挖掘、研究、继承才开始,且系统承继者较少,需要一代代人不断努力;其二,甘肃是简牍书法重地,遗迹灿烂富集,艺术水平极高,研习和传承更应走在全国前面;其三,他十七岁由三晋大地到西北,至今年过花甲,已完全是个陇原人了,感到有一份时不我待、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四,全国简帛书法研究展的入选,尤其是中国美术馆的收藏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和鞭策。所以,他从2006年将简牍书法确定为自己之后的书学方向,将主要精力和情思交付于斯,将之前的时光视为学书生涯的第一步,2006年至2016年作为第二步,2016年后的岁月为第三步,雄关漫道,其志如铁!这十多年来,他秉持“临帖、悟道、创作”的学书方法,坐冷板凳,下苦功夫,探究居延、敦煌、武威等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简书的特点,以及简牍书法乃至书法艺术、中华汉字在时代变迁、社会需要发展中的源流演变,探索简牍之间、简牍与帖之间融会结合的方法,艺术临习、实践参以学理、文化的支撑,朝兮夕兮,心追手摹。及至今天,呈现给读者观众的,应该是他在这个时间段探索历程的一个缩影。笔者看来,其可圈可点处至少有五:一、循着简牍书法的演变脉络,发现并初步融合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简牍书法之美;二、不一味将目光锁定在晚期比较成熟、规范的书迹上,而更侧重从早、中期寻找更鲜活、灵动、率真的信息,当然这是他一贯的学书主张,即从“经典”之外寻找“经典”的源头和“经典”束缚下的“漏网之鱼”,在无人处显作为;三、没有刻意执着于以碑写简的众论,而是试图探索出一个“刀”之外“笔”的主体体系,更追求艺术由心而出的抒情性、自然性,最终实现灵活、自由地表达;四、一如既往坚持了他对时尚、“主流”的谨慎、清醒,而始终不落成规和俗套,坚守着独立的审美价值;五、其书作没有结壳僵化,有开放的包容力和强盛的生长力,生发的空间宽广。

当然,横亘在他面前的崇山峻岭和难关险隘依然很多很多,我们期待他在未来的岁月里毕力攻克。甘肃要传承和创新简牍书法艺术,其道路当然非常漫长,在具体实践中也不应千人一面。我们期待着出现百花齐放的多元局面,更期待着再次出现与陇原文化资源相匹配的书法艺术高地乃至高峰。

□姚爱国

新闻推荐

图片221

2009年,作为感动甘肃人物,冉桂英与甘肃省党政军领导合影。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