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甘肃新闻> 正文

阅读滋养人生 形式深陷争议

济南时报 2018-04-22 14:05 大字

□本报记者 江丹

阅读所给予人的愉悦,是智慧带给人的乐趣,是一种有力量的乐趣。几乎所有名人大家在回首往事时,都能讲出阅读给予他们的滋养。随着时代的变迁,阅读方式已经发生诸多改变,其中最具争议的一个问题就是碎片化阅读。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看看。

书籍紧缺的年代阅读是享受

作家莫言在回忆他的读书故事时说,童年时特别想读书,但找不到书读。1960年代,书籍出版特别少,在他生活的高密乡下,要买一本书更是不容易。那时候,得知周围村里谁家有一本书,他就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借来,如获至宝,赶快读完再还回去。

必须要快,在大人眼里,那些书不过是些没用的“闲书”,时间不应该花在这上面,还有更多的活儿等着莫言去做,放羊、拔草,在彼时的农村,孩子过早地交出了他们的童年,成为家里的一名劳动力。

莫言形容,那时候读书就像是“饥饿了许久的人盼望着一顿美味大餐一样的感受”。在阅读饥渴的年代里,年少的莫言更多的是听村里那些特别健谈的人讲故事。

莫言的大哥考上大学后,留给莫言很多书,但实际上大都是中学课本。在其中一册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蒲松龄的小说《席方平》,让莫言印象深刻。那时候,莫言读这种文言小说很吃力,反复看之后,大概明白了故事的意思。故事讲席方平为父伸冤,从阴间告到天上,但冤屈依旧。很多年后,他借着这个故事框架,写了《生死疲劳》,很多人说,那带有拉美魔幻主义的风格,但实际上,莫言是在向他的文学前辈蒲松龄致敬。

莫言曾在他的一篇散文中谈到,他一度把读书与他当年在农田里劳动相比,如果不劳动,土地不生产粮食,就会饿肚子,如果不读书,就写不出书,也会饿肚子。但在莫言看来,任何工作,如果跟吃饭问题联系在一起,就不会给人带来愉快,读书同样如此。如果把读书当成一项工作,就失去了读书应有的乐趣。

什么样的灵魂就需要什么样的养料

对另一位作家刘震云来说,读书真的参与了他的命运转折。

14岁时,刘震云参军,随部队驻扎在甘肃。茫茫戈壁,寸草不生,一到冬天,夜里的温度低到零下二三十度。别人不喜欢夜里站岗,但刘震云喜欢,因为有灯,可以在路灯底下看借来的《红楼梦》。

但那时的刘震云认为,文学离他遥远,诗歌都是胡扯,他更喜欢严密的数学。当兵之前,他就特别爱买数学书,晚上一个人在煤油灯下解代数题,他还自学过微积分。

刘震云踏入文坛的成名作《塔铺》中的一些场景或许就源于他复员回到延津当教师时的一段备考经历:“晚上每人点一个小油灯,趴在水泥板上复习功课。寒风透过墙缝吹来,众灯头乱晃。一排排同学袖着手缩在灯下,影影绰绰,活像庙里的小鬼”。刘震云回忆,到了第二天早晨,每个人的鼻孔里都是被煤油灯熏出来的那种特别黑的东西。

在1978年的高考中,刘震云以河南省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他曾提到,数学帮了不少忙。当时的考生,数学是弱项,甚至有考三五分的,而刘震云的数学成绩是89分,一下子就拉开了差距。

当他成为作家后,数学也对他的写作产生了影响,比如对细节特别重视,写出来的东西逻辑严密,就像把算式从头到尾算下来,每一步都不能错,而不会放任自己天马行空地想象。

王小波也是一位爱数学的作家,他曾经读烂了一本《几何学大辞典》。除了看数学,他还学英语,背诵《英语大辞典》,这是他对抗无聊的方式。当然,王小波的阅读书目十分庞大。他小学二年级就能背诵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在他的诸多作品中,也经常出现《大卫·科波菲尔》《1984》《变形记》《十日谈》这一类外国文学作品身影。而罗素是他的哲学启蒙导师,他曾多次引用罗素的话。

王小波评价《万历十五年》: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的前辈——古时候的读书人,或者叫做儒生们——是怎样做人做事的。古往今来的读书人,从经典里学到了一些粗浅的原则,觉得自己懂了春秋大义,站出来管理国家,妄断天下的是非曲直,结果把一切都管得一团糟。大明帝国是他们交的学费,大清帝国又是他们交的学费。

王小波说:“什么样的灵魂就需要什么样的养料。没有像样的精神生活就没有新一代英俊的新人。”

碎片化阅读引发社会读书焦虑

相较于前辈作家,阅读对后来人已经没有那么困难。但是面对日益丰富的书籍和其他精神文化产品,后来人反而生发了阅读焦虑。

“80后”作家韩寒高中退学,一度被视为特立独行的叛逆壮举。今年韩寒曾在微博发文谈他所理解的教育,所理解的读书。

韩寒说,时代不一样了,在他退学的时候,娱乐生活远没有今天这般丰富,“吃鸡”就是去肯德基吃原味鸡,“吃瓜”就是路边买个瓜吃,退学后,他一周要去好几次书店买书,回来后看书看电影写东西,或者远行采风。如果他在今天退学,八成是要荒废在打游戏和玩手机上。

所以,退学的韩寒还是认可“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的。

大概五六年前,韩寒就曾说,他每天的阅读量能达到5万到10万字,读得越多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缺陷越大。韩寒的这部分阅读内容里,相当一部分是新闻资讯,包括他在坐飞机时看的杂志。这也曾引发舆论争议,有人认为,新闻资讯是快餐式内容,根本配不上“阅读”二字,也有人认为,新闻资讯同样提供了精神价值产品。

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技术大潮改变了我们的很多生活方式,包括阅读。由于阅读技术和阅读终端的发展,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碎片化阅读,或者说被碎片化阅读所征服。

我们常常说,碎片化阅读不够深度,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投入系统的阅读。

可是,我们为什么如此在意阅读的形式,为什么会因此生发深重的阅读焦虑?因为我们的内心深处,依然崇拜专业精准的知识。

“在我们远古时期,在书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也有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人也在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来获得知识,也有一些方式来传播知识。但是自从书出现之后,书作为总结人类知识、传播人类知识的途径,应该是最便利的,也是最直接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获得知识最方便的途径舍弃了,不去读书,自然是很遗憾的。”莫言在他的一篇谈读书的文章中如是说道。

新闻推荐

甘肃口岸通关迎来新变化

原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挂牌为兰州海关城关办公区祁瑞龙摄西部商报讯记者祁瑞龙实习生王彤4月20日起,原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一以兰州海关名义对外开展工作,口岸一线旅检、查验和窗口岗位实现了...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