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不能容忍“蛀虫懒虫”
甘肃折达公路是一条投资近16亿元专门修建的扶贫公路,然而却被举报“工程质量差”,特别是这条路上的“考勒隧道”。调查结果显示,隧道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调查组要求加固整修,然而,距计划整改完成的时间已经过去四个多月,只是刷层涂料。有监管部门官员称“管不了”。(4月1日央视新闻频道)
在近年来全国上下大力实施***的背景下,一条“扶贫路”竟然变成“危险路”,着实令人震惊和愤怒。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被举报、被调查、被要求整改后,所谓整改实际是一种糊弄,而且,从行业监管部门公路局到上级主管单位交通厅,对这种“危险路”都是一种不作为的态度。
这样的“扶贫路”直接关系到脱贫效果,也关系到贫困地区道路安全。变成“危险路”之后,不仅是浪费扶贫资金,还会影响到扶贫效果;不但埋下了安全隐患,还关乎有关部门公共形象。如果不能严肃查处“危险路”及其糊弄式整改,这既对贫困地区人民无法交代,也对纳税人无法交代。
从过去情况看,几乎所有问题公路都是“腐败公路”,由于部分建设资金用于腐败,造成偷工减料等质量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该隧道原设计中“双层钢筋”施工后变成“单层钢筋”,再加上裂缝随处可见,很容易让人与腐败联系起来,但从报道看,整改似乎没涉及腐败调查,仅限于工程本身。
笔者以为,应该从源头上调查这条“扶贫路”质量问题,“双层钢筋”变“单层钢筋”的背后很可能存在腐败问题。只有严肃调查有没有腐败,有腐败问题必须严肃处理,才能形成更大震慑力,以促使有关部门真真正正去整改。正是由于之前调查处理“轻飘飘”,所以,整改工作根本不上心。
即使说问题公路背后没“蛀虫”,也明显存在“懒虫”,即应该履行监管职责的相关部门不作为。该省公路管理局建设管理处一副处长就明确表示,“人家说整改好了,我又没空上去看去”“我也管不了人家”,这种官员是典型的不作为。由于存在这种不作为官员,才出现质量问题和整改问题。
再看看该省交通厅的态度。央视记者前往甘肃省交通厅信访办采访此事,第一次就遭遇冷遇——在会议室等待一上午却没人出现;记者第二次来到交通厅,办公室没有人,让周一打电话;记者第三次来,工作人员竟然说“这个事情不归我们交通厅管”。如此搪塞记者,自然也不会重视公路质量和整改。
也就是说,虽然公路质量问题和整改问题的主要责任在施工方、督促施工方,不过,该省公路局、交通厅作为行业监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却有推托不了的责任。可以说,无论是工程验收,还是监督整改,有关部门都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否则不会出现“危险路”和刷层涂料算整改这种问题。
而要想让这样的“扶贫路”回归“安全路”,在笔者看来,不能只是交通系统内部调查整改,而应当是多方共同参与的调查整改。比如说,纪委、监察委应介入调查,看其中有没有腐败问题,有关官员是否不作为?再如,贫困地区居民代表、人大代表和行业专家应该参与调查整改,才有好效果。
文/冯海宁 图/王铎
新闻推荐
城关区全面打造﹃两新﹄组织党建新样板 今年起设党建工作管理服务站
【本报讯】“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不仅是新兴领域也是薄弱领域,若不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影响力势必会下降,就会出现‘木桶效应\’。”记者昨从城关区委获悉,为增强“两新”组织...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