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甘肃新闻> 正文

阅读历史,做合格现代公民 ——读《中国历史十五讲》

日照日报 2018-04-01 06:35 大字

李增洪

“历史”一词应做何解释?

“历史”是指事物形成发展的过程,大到宇宙,中到太阳系中的地球,小到个体的人和微生物,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因此皆有历史。根据科学研究,150亿年前有了宇宙,46亿年前有了地球,3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作为个体的人,其生命周期最长不过百年,至于生物和微生物,《淮南子》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说的是生命个体不同,其生命周期也各异,其历史长短也不一。但我们所说的历史一般是指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的历程,而人类社会的历史通常又可做三种解释:

一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确实存在的人物和确实发生的事件。其特点是一次性和不可重复性,即一旦发生便成为过去,我们是无法直接触摸到的,也无法直接观察。如何确定其真实性呢?靠史料。

二是史料,即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文献记载、遗迹、遗址、文物等。这些史料和人类历史活动遗迹,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常也都划归到历史的范畴,我们也称之为历史。这样的历史有两个特点:一是浩繁,二是杂乱,由此便有了编撰的历史。

三是编撰的历史,即历史学家根据现实需要,在一定思想指导下,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历史资料做出的系统解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历史学的论著。这是我们普通人接触最多的历史。其特点是后人对前人历史的一种重构,是后人心目中的历史而不是客观历史本身,它只能无限接近真实的历史,不可能等同于真实的历史。在此要特别强调的是,编写不是任意地编造,而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不同于文学创作。

所有历史著作都是现代人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向过去做出的求证。它不为解决所有问题而写,它有自己的立意,有自己的定位,有自己要解决的特定问题,有自己要实现的特定任务。因此,我们不要期望有一本能够满足所有人愿望,能够解决所有疑问的历史著作。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才说了这样一句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今天向大家推荐的这本书《中国历史十五讲》就是这一意义上的一部历史著作。其定位和目标是:“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的胸襟和眼光,进而增进学生的人格素养”,“有效促进全国各大学的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在教育学意义上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不同学科和专业对素质培养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历史作为人类以往实践的集体记忆,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能够提供更综合、更全面的累积经验。《中国历史十五讲》所承担的使命便是提供历史上的中国人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方面的累积经验,以达到通古知今,使中华民族走向美好未来的目的,也就是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对中国历史应该掌握的基本常识、思考问题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

书中有两点尤为重要。

第一,中国历史演进的大背景。该书开篇第一讲“中国文明起源的科学探索”,介绍了中国文明的多源性和多元化。从起源来看,中国文明不仅源自黄河中下游河洛文化,还有甘肃、青海一带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正因为这种多源性,最终导致中国文化的多元化。最明显的表现便是以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为基础形成的齐鲁文化(儒家文化)和以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为基础形成的楚文化(道家文化)长期并存,构成中国历史演进的一个文化大背景。儒家文化厚重、扎实,有利于提高人的道德价值;道家文化飘逸、清俊,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价值。这两种文化至今还是中华文明演进的底色。

第二,历史经验为我们提供的借鉴意义。本书概括性介绍了中华民族在物质、精神、政治和制度层面累积经验获得过程的同时,还分析了其借鉴意义。例如,在第二讲“中国古代社会与朝代更替”中,作者提出了三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一是,夏商西周虽同称为黄帝的后裔,却并非同族。“商灭夏后,夏、商二族融合;周灭商后,夏、商、周三族进一步融合。融合的结果,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华民族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结果,这种融合进程至今还在进行中。二是,如何对待传统问题。夏商周三代遗留下来的最大政治遗产是宗法制度。战国时代对宗法制度有所冲击,尤其是在赵、魏、韩、齐四国,其国力得到极大提升。历来不存在宗法制度的秦、楚两国,比赵、魏、韩、齐四国发展的还快,最终由秦国实现了政治统一。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传统应做怎样的改造。三是,秦朝统治时间虽短,但却为中国政治留下了两大遗产:“大一统”理论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并由此导致中国历史上“治”“乱”的交替循环。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秦开始的“治”乱”周期率,周而复始了两千多年,如何才能打破。再如,第三讲“汉代、唐代、清代‘盛世\’的透视”,作者简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康雍乾盛世”之后,重点分析了盛世形成的条件:一是开明君主的出现;二是整个统治集团善于吸取前代教训,居安思危;三是制度建设;四是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此外,还提出了判断盛世的最根本标准是民生是否得到了较好的保证和改善。“第四讲中国古代交通与文化传播”,既考察了中国古代陆路和水路交通发展的过程,也论述了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的双向交流情况。“第五讲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作者指出:“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也是中国56个民族及其祖先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其中谈及中国历代统治者关于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思想,至今仍具有其价值。如唐太宗曾做了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中国如本根,四夷如枝叶”,“中国既安,四夷自服”。

因此,本书并非是一部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重点应该从中学习理性的历史思维方式,作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新闻推荐

甘蒙系列强奸杀人案一审宣判 高承勇被判死刑 曾致11人死亡,破案跨度长达28年

曾致11人死亡,破案跨度长达28年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