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学校无缝衔接补齐就业指导短板
3月3日至4日,由省人力资源市场(省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主办的春节后首场大型人才招聘会—2018年甘肃省春季大型人才招聘会如期举办。本次招聘会有350余家用人单位参会,2万余名求职者入场求职,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7695份。记者在现场看到,本次招聘会上提供年薪10万元以上高薪职位超过300个,可谓“薪”情不错。(详见《兰州日报》3月5日6版)
本次招聘会上,主办方针对高校毕业生还推出了“智能匹配系统”的服务。通过这个简单的测评工具,能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了解哪些职位更适合自己。测评工具里面常用的有“孔雀型”、“猫头鹰型”、“老虎型”、“变色龙型”、“熊猫型”的性格测试。比如,有一个女孩经测试是“熊猫型”的,那么,这种类型的求职者做事情腼腆内向,比较细致,适合按部就班的行政类管理工作。这种测试,虽然不完全精准,但可以给求职者提供一定的方向。而对招聘企业来说,也是好处多多。比如企业现在要招聘市场营销类人才,可以把公司规模、职位描述输入进去,自动建立一个“胜任力模型”,建立好职位胜任力模型后,平台可在24小时内推送精准匹配简历,所推送简历匹配度达到65%以上,最多推送90份精准匹配简历。
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可以对毕业生们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对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职业倾向,为职业生涯做出最好的规划。从这一角度看,应该给这些招聘会的组织方点个赞,这些措施确实对应聘的大学生很有帮助。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近些年来引发社会公众极大关注的事情。除了大学应该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适应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在专业的选择及就业与专业的权衡上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帮助更多学生实现专业梦想,顺利走上就业岗位,也是当前各个大学急需补齐的短板。
大学是有责任给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的。但是,当前有的学校对此并不重视,或者这方面的投入有限,就业指导在国内依旧“犹抱琵琶半遮面”,没有系统扎实地开展起来,因此学生很难从学校那里获得全面、有用的就业指导。我们经常看到,一方面负责就业指导的教师常常是从校园走向校园,自身就缺乏就业经验;另一方面,很多就业指导课在内容方法上缺乏普遍性和针对性,现身说法的往往是公认工作找得好的前辈或是已经闯出些名堂的校友,因此更像是成功学讲座。这样的现身说法对大部分普通毕业生而言虽然励志却缺乏普遍指导意义。普通毕业生的酸甜苦辣才是多数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现实,如果不知坎坷只听“神话”,缺乏对社会复杂性的客观认知,就业指导难免“跑偏”。
用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应对时下市场经济的就业形势,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没有相对固定而专业的师资保障,从就业信息的获取、就业渠道的拓展、学习就业的指导,到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协作等,就很难真正有局面上的改观。
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应该跳出学校回归社会。高校、社会应该形成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的有效协作,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例如像这样“智能匹配系统”和招聘就业信息,应该在学校和社会形成开放的就业指导平台。让学校更多衔接社会,让学生更早了解社会,形成一个系统工程,这样的就业指导才更有针对性。
徐晓兵
新闻推荐
编者按中国正经历史无前例的能源转型。随着煤炭消费已于2013年达峰,中国正致力于发展清洁能源、逐步替代煤炭,并以低碳能源推动未来发展。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发布“中国能源转型”系列,旨...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