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甘肃> 甘肃新闻> 正文

艰难的征程,时代的召唤,支边老人15年的无悔记忆 经历磨练方知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济宁晚报 2017-12-08 10:45 大字

本报讯岁月悠悠,沧桑巨变。忆当年,一批批支边青年激情满怀挺进大西北,用青春、生命书写了大西北的发展史。看今朝,他们已然步入幸福的晚年生活,为他们曾经的经历而自豪。今年70岁高龄的景尚林老人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曾经历了15年艰苦支边生活的他,当年为响应国家号召,作为首批支边知青来到大西北,一待就是15个年头。开荒、建设、屯垦……那里有着他一生难忘的故事。

贫瘠荒芜没能阻挡支边人的征程

景尚林原籍天津,1979年结束了在甘肃的支边工作后来到济宁,至今已近40年。作为最早的一批支边知青,景尚林早在1964年就远赴甘肃屯垦戍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像西北其它地方一样,那里贫瘠荒芜,封闭落后,残缺的城墙裹着不足万人的县城。”景尚林说:“那时我们是以参军的名义过去的,当时国家号召‘屯垦戍边\’,支援边疆建设。我们支边地是在甘肃省酒泉市玉门镇,喝的是祁连山上冰雪融化的水,住的是简易搭起的临时帐篷。”景尚林告诉记者,初到那里时非常荒凉,戈壁滩上最让人无法忍受的就是干旱和风沙。每到风沙的季节,大风卷着尘土漫天飞舞,遮天蔽日。“咱们这边的人过去后,面对那边干燥的天气根本受不了,当时很多战友都发生了嘴裂、手裂、流鼻血的情况。”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也正体现了景尚林支边劳动的场景。“没去玉门之前,我一直不理解这句诗的含义,等到了那里我才真正理解诗里所说的场景。在关内一点风沙都没有,走出关外却是风沙四起。城外风沙弥漫,城内就晴天景象,大自然的奇景令我震惊。”景尚林说。

艰苦环境没有磨灭乐观的性格

“生在那个时代,时代的召唤就是最强音,踏上那个年代的艰难征程,就要无怨无悔。”景尚林回忆说:“那时候,人们的想法也都很简单,就是一心要摆脱掉贫困的生活,因为心中有信念,自然苦也不觉得苦了。为了改变边疆面貌,我们就争取多打粮食,为支援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艰苦困难的环境并没有磨灭景尚林乐观的性格。自幼在天津长大的他,练就了一手好快板。“在我们那个时代,毛主席号召多学几门技艺,技多不压身。天津也正是曲艺的‘窝子\’,上学的时候我就学会了快板,到了这里正好派上用场。”为了丰富当时枯燥、艰苦的生活,景尚林和其他知青一同组建了一支文艺队。“当时他们那里的支边人有来自西安、兰州、上海等祖国各个城市的。其中不乏有读过高中和大学的高材生,他们写词,我就作曲。”就这样,景尚林在甘肃一待就是15年,直到1979年才回到天津。

因老伴是同样在甘肃支边的济宁知青,根据当时的政策,没多久景尚林就调到了济宁。如今,景尚林很想再回到曾经奋斗建设过的地方去看看,但因身体的原因,只能通过战友们为他寄来的光盘,看看当年他们建设过的地方现在是什么样子。“曾经原本荒凉的戈壁地带,现在都盖起了楼房。各种种植业也风生水起,村民们的庭院也很漂亮。”景尚林笑着说。

幸福的晚年多亏党的好政策

“日出红霞布满天,十九大精神照山川。济宁古城变了样,城市面貌大改观……”这是景尚林自编的快书《济宁赞》中的一段。如今,景尚林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从小就喜欢文艺的他,每逢朋友聚会都会在小区老年文娱活动中心唱上一两段。

因为十几年前得了胃癌,景尚林的胃部被切除了三分之二,为了改善体质,他的生活也很讲究,一天吃一只海参,牛羊肉不断。“这还不都是党的政策好啊,又赶上了退休工资十三年连涨,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相比真的是好太多了。”景尚林说,如今儿子们孝顺不用操心,自己每天都过得非常舒心。每天除了在家打扫卫生,他还坚持做运动。每到周末,两个儿子带着孙子回家团聚,一家人其乐融融。

景尚林老人的生活虽然平凡,却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最真实的写照。经历过艰苦年代的磨练,更能理解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景尚林说:“咱老了,也赶上了新时代,过上了新生活,特别是前段时间听了十九大的报告,更是对今后美好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刘伟栋 报道)

景尚林老人在演唱自编歌曲

新闻推荐

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活动甘肃代表队获优异成绩

【本报讯】12月6日,记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主办的“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活动”日前在北京举行。四川省共推荐西北师范大学教师王太军和王飞、平凉...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