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甘肃> 甘肃新闻> 正文

把“金点子”变成“硬实力” ——记彭明劳模创新工作室

金昌日报 2017-08-22 13:29 大字

尽管成立时间只有5年,但金川集团公司彭明劳模创新工作室堪称硕果满枝。

工作室领头人彭明,是“金川集团公司创新能手”“金川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他长期工作在金川集团公司铜冶炼厂电解车间生产一线,攻克过无数铜湿法冶炼技术难题,被员工誉为机组生产线上的“技能专家”“创新达人”。

而他领衔的工作室,汇集了各级劳模、技术领军人物和能工巧匠,近两年共实施各类技术攻关课题20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8项,荣获“全国机冶建材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

“故障就是师傅”

在彭明工作的铜冶炼厂铜电解一车间,几十排铜阳极始级板经过压耳、压板、铣耳、排列等工序,被吊装到电解槽,用于生产电解铜;头顶上方,专用吊车以每分钟130米的速度来往穿梭。

这里,曾是金川集团公司从手锤、脚踩式的手工作业实现机械化生产的标志地。从2003年金川铜第一套联动机组的上马,到2006年第二套联动机组的投产,再到2011年第三套联动机组的成功达标,金川铜联动机组经历了从进口洋货到国产升级改造的艰难过程。

“彭明劳模创新工作室”就设在生产车间。

把每天设备出现的故障、原因、修理过程、注意事项记录下来,仔细查看故障,反复实践,分析问题症结……正是在对12条机组生产线部件安装调试和后期运行改造的过程中,彭明和他的团队养成了“把故障当成师傅”的工作习惯。

在铜电解出装生产中,电解铜经过机组受板链传输到电铜机组洗涤箱洗涤,再经过密集、抽棒、倾翻装置到达电铜输出链。这看似简单的环节,却故障频发:封闭的洗涤箱内,悬挂着的“吊耳”时常会发生断裂,产生掉板,阻碍后续铜板运输。掉板发生后,工人们就只能进入洗涤箱内打捞。这样的故障,一天至少发生两三回。

在封闭、狭窄、温度高达60摄氏度的洗涤箱内作业,靠人力打捞160公斤重的铜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洗涤箱底部是酸性的洗涤水,技术动作稍有差池,就会腐蚀皮肤。更可怕的是,头顶上方的铜板如果再突然断耳掉下,有可能会砸到正在打捞作业的工人身上。

彭明和同事们在经过一年半的反复实验,换了几套方案后,最终使“电铜机组洗涤箱内断耳检测装置”试验成功——在洗涤箱两侧加装触发装置,在断耳的一瞬间,触动触发装置使连杆机构动作,两侧检测信号将检测信息反馈到控制系统,系统发出报警并自动停机。2013年,这项发明在金川集团公司第六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评审中获得一等奖。

“把故障问题点作为改进点,把改进点作为创新点,使创新点成为职工的价值点。”这是彭明工作室的追求。

如今,采纳职工建议和现场问题分析研究创新的“闭环核销机制”,成了彭明工作室的一大特色。这一“问题导入——原因分析——处理解决”的职工技术工作创新模式,带动越来越多的职工自主参与到岗位创新中来。

“打造‘工人专家\’团队”

彭明对班组的要求很高:新时期的产业工人不仅要讲奉献,更要懂技术、能力强;一个成熟的班组,人人都应该是某一种技能的专家,为企业发挥更大效益。为此,彭明十分注重“工人专家团队”的打造。

2013年,铜冶炼厂实施对标管理模式,即将生产的所有经济技术指标都对照国内一流铜冶炼企业的指标,进行对标管理。工作室顺势提出了将电铜、阳极、始极片和残极4条生产线分开进行管理。创新室成员牵头“对标找差”,列出问题,成立小组,联合攻关。针对阳极整形加工机组在运行过程中故障率高、阳极板加工质量不好等问题,工作室对阳极整形加工机组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改造。

通过对阳极压耳采用小斜面定位、对阳极铣耳定位机构进行结构优化等创新,不仅提高和稳定了阳极板铣耳的质量,而且使阳极铣耳的加工成本降低了2/3,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压板方式的改进、阳极板悬垂度测量装置的发明、移载装置水平高差补偿装置的发明、阳极底夹持的创新等10余项改造,使整条机组的装备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这次对阳极整形加工机组的系统创新性改造,使阳极整形加工机组的加工能力提高了61.8%,阳极板悬垂度由75%上升到96%左右,使新20万吨阳极机组成为国产阳极机组中的成功典范。

彭明工作室还根据机组班的运行特点,确定了“以维代修”“以修代耗”的思路,以“降本增效”为导向,发挥班组自主创新功能。

始极片悬垂度不高一直制约着电解生产系统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提升。在科技攻关过程中,彭明工作室不仅发明了剪式线性递减压下矫直法,而且大胆创新,将传统压纹辊的九道压纹配置改为五道压纹配置,将凸模具压纹的三角形顶部去除,使压纹结构由三角形变为梯形,并增加了压纹辊的反变形斜度。

针对导电棒在铆耳过程中的倾斜问题,发明制作了导电棒压棒装置;针对导电棒导电接触部位导电性不好的问题,发明了导电棒刷棒装置。最终将始极片悬垂度合格率由以前的60%提高到现在的86%左右,使电解系统电流效率、阴极铜品级率、残极率等工艺技术指标显著提高。

彭明工作室研创的《一种用于检测电解铜吊耳断裂的装置》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运用于铜电解生产系统后,将电铜洗涤机组的故障率由原来的16.67%降低到现在的3.3%,将电解出装槽作业率由原来的95.45%提高到96.06%,每年可多产高纯阴极铜2751.36吨,按每吨铜4.37万元计算,年可增加产值12023.44万元,年节约设备运行成本6.6万元。

“舞台虽小,但节目都很出彩”

彭明工作室成立时间不长,核心人员并不多。“彭明劳模创新工作室”从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个“小不点”。

然而,这里发生的每件事,每个创新项目,都牵动着整个生产线。

在每周定期举行的“彭明讲堂”上,彭明带领创新成员们进行理论培训及技术练兵。大家围绕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心得,进行交流探讨,共同提高。在工作室建立的实地练兵场所,职工们亲自动手把新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工作室还创办了职工技术创新小报,并定期对有价值的创新“金点子”进行展示交流。

生产车间,既是学习课堂,也是练兵场地,这是彭明创新工作室的特色。

一批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先进操作法和合理化建议得到及时地推广应用,优秀一线职工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脱颖而出,专家型的创新队伍逐渐成型。

创新成果摆满工作室。近两年,彭明工作室共实施技术攻关课题200余项,其中78项职工技术创新、100余项职工合理化建议、8项先进操作法,全部实现成果转化,共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8项。工作室先后获得厂级以上各类奖项30余项。

由彭明工作室实施的《电铜机组洗涤箱内断耳检测的发明与应用》,获2013年甘肃省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奖、2014年第九届海峡两岸职工技术创新博览会银奖;《电解联动机组物料位移检测技术》,获2014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线工人科技成果一等奖;自主研发的《铜阳极加工机组铣耳装置的发明与应用》项目,获2014年金川集团公司第七届职工技术创新特等奖、2015年甘肃省职工技术创新一等奖……

“舞台虽小,但节目都很出彩。”工友们这样评价彭明工作室。

在这里,不仅榜样的力量得到升华,创新成果也如雨后春笋。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彭明带领工友们将一个个“金点子”变成了企业发展的硬实力。

图为彭明(中)带领工作室成员研究生产技术

新闻推荐

省商务厅和省文明办联合下发通知厉行勤俭节约

甘肃省将用三年全力整治公路路域环境近日,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印发《甘肃省公路路域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实施方案》,从今年7月份开始,开展为期三年的路域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到2020年实现公路沿线视...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