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雕刻传承洮砚技艺 记用心灵和石头对话的洮砚传承人李江平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颜娜周栋楠
“洮州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这首诗很多对洮砚有所研究的人都不会陌生。的确,洮砚,是由洮石雕制而成,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其料取于甘肃卓尼喇嘛崖一带洮河深水处,质坚而细,莹润如玉。洮砚艺术博大精深,那一刀一刃的灵感都来自于雕刻者深厚的积累和灵动的神思。从洮砚故里——卓尼,制砚世家走出来的李江平就是把洮砚这项传统工艺发扬传承的佼佼者。
初秋的金城天气渐凉,在金城关的古建筑群的甘肃润玉洮砚艺术研究院中,记者见到了李江平。走进研究院中,100多平的展示空间里,展架环绕,展台成排,千余方洮砚陈列其中,述说着一个个故事。
李江平,1986年生于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的一个制砚世家,是洮砚技艺第六代传人。现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艺术家,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洮砚制作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
“爷爷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们一大家子人都做洮砚”,李江平说,也许是与生俱来,也许是耳濡目染,李江平热爱上了制作洮砚,并走上一条洮砚艺术传承之路。
他认为,制作一方好砚,不仅选料非常重要,而且考验制砚者的技术学识,“就和考试一样,拿到一块料,你学了多少就能表现出来多少”。李江平不仅深谙制砚技艺,还拜师学习了中国画、书法以及篆刻等,利用闲暇时间阅读古典书籍。此外,他还善于从生活中发掘灵感,扑克牌面上印刷的建筑、风景等元素都是他取材的来源,还将唐诗宋词等融入到洮砚的制作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观察,他多了设计砚台的题材,对构图及形的标准更有把握,用刀尖雕刻出想要表达的意境。
曾经的很多砚台等使用镂空悬雕技艺较多,观赏性强。但是实用性不强,在李江平的创作中,对雕刻技艺进行了创新和升级,制作出的砚台等洮砚作品也更加具有实用性,而且经过更用心的设计再加上如今国画、书法等技艺的共同应用,使得他做的洮砚更是得到了大家的喜欢。
在李江平的工作台上,透过几抹花草笼罩的白炽灯光,他的工作台简单却不失单调。方刀、圆刀、半圆刀、尖圆刀,数个刀柄,几块磨刀石……一方方砚石在他的雕琢下被赋予灵魂。李江平介绍,制砚往往因材施艺,因色构图,要学会和石头“对话”。洮砚以是否带盖之别分为双砚、单砚,雕刻工艺以浮雕、透雕为主。
“如果人们全都走出去了,就没有人制作洮砚、宣传洮砚文化了”。于是他下定决心回来,即便迎接他的是辛苦做出来的东西却卖不出去的窘境。凭借攒下的积蓄,将大胆的想法付诸实践——连续两三年的时间,他投入到制作公益巨砚的工作当中。其中,他雕刻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5·12汶川地震纪念巨砚”,创作了“万众一心,重建家园——纪念5·12汶川地震姊妹砚”等公益砚,进行了无偿捐赠。而今年又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李江平又计划创作70台相关主题洮砚作品,献礼祖国70华诞。
20多年的从艺生涯中,省展获奖50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洮砚研究论文多篇。完成国家艺术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洮砚制作、研究课题两项。四方巨砚作品被中央档案馆、中华炎黄馆、四川博物院等永久收藏,在业界内有着极好的声誉。
就在前不久,李江平的《唐诗系列砚》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立项资助,而在兰州召开的一场主题为“传承与思变”的研讨会也应运而生,研讨会上,许多省内外的相关艺术家齐聚一堂,对李江平的作品以及多年的创作给予极高的赞誉。
新闻推荐
本报卓尼讯“今天你学习了吗?”“又了解了哪些监督执纪新动态?”……近日,这样的开场白成了卓尼县纪检监察干部见面时...
卓尼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卓尼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