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的朝勿村

甘肃日报 2018-11-05 03:45 大字

本报记者徐锦涛通讯员郑君武

两年前的卓尼县纳浪乡朝勿村,晴天扬沙,雨天泥泞,垃圾遍地,耕种方式传统守旧,是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如今的朝勿村,沿路的杨树被深秋染成了金黄色,路两旁的菊花争奇斗艳,一幢幢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洁净的环境让人恍若置身于江南小镇。

深秋清晨,寒意渐浓,村民全喜成将自家的180只蕨麻猪放到山上放养。闲暇时刻,全喜成开始盘算起今年的收入——到年底每只猪可以卖到1000元左右,除去成本后可以净赚八九万元,再加上养蜂收入的一万多元,今年全家收入就可突破十万元了……全喜成是去年的脱贫户,想到今年的稳定收益,他心里乐开了花。

“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我现在还在深沟里担水,高坡上割草,孩子天不亮就要走十几里山路去上学。现在,我不但住上了新房子,出行也方便了。”贫困户贾国治告诉记者,如今,他家种植当归,每年还可享受到村集体经济养蜂产业的分红。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谈到朝勿村近两年的发展变化,村委会主任俞生荣一下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村子以前没有产业的支撑,村民一年下来就全靠外出务工和种点庄稼,收入很低,现在我们村子里办起了村级集体经济公司,还建起了养蜂基地,像全喜成和贾国治的脱贫故事,在我们村很普遍。”

2016年,朝勿村被列为卓尼县第一批生态文明小康村,硬化了主次巷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建设文化活动广场、公厕,修了新河堤、观景桥、停车场,全村改厕、改厨、改圈、改院、改炕、改大门、改洗澡间,“七改”完成率达95%以上,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房子建好了,道路修通了,如何让老百姓的钱袋鼓起来,让村集体经济的腰杆硬起来?经过反复讨论,征求意见,结合“三变”改革,2017年6月,朝勿村迈出了“弯道超车”的关键一步,成立村集体经济企业——卓尼县朝勿村富民产业文化旅游发展公司。村里将一批惠农资金整合后,全部注入集体经济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公司与农户签订了入股协议,其中与一般农户签订分红协议,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保底分红协议,实现了农民变股民的华丽转身。

朝勿村集体经济企业成立后,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帮扶干部创新发展思路,在县城繁华路段购买商铺520平方米,通过收租金的模式增加村集体收入。今年9月,朝勿村的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收到1600元的租金分红,村里还公示了租金分配情况和村级财务收支情况。

面对种植结构单一、农民增产不增收这一现状,朝勿村将产业结构调整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药材种植,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目前,全村共种植黄芪253亩,当归12亩,党参190亩。

在一系列精准帮扶措施和产业带动下,截至去年年底,朝勿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由2016年的78户326人,降低到45户164人,今年计划实现全村整体脱贫。

新闻推荐

甘肃试点涉林案件“罚款改种树” 已补植苗木万余株

新华社兰州10月9日电,甘肃法院在涉环境资源类案件审理中探索落实恢复性司法理念,林区法院在盗伐林木案件审理中,尝试推行易...

卓尼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卓尼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