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农牧民的致富梦 卓尼县多措并举发展农业农村工作
王芝莲
冬季的卓尼农牧村,到处洋溢着喜悦和自信,从村容村貌整治到产业化建设,从旧村改造到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从倡导文明新风到改善居住环境,农业农牧村宛若和熙的春风,吹遍了洮河两岸的每家每户,吹进了老百姓的心田。
近年来,卓尼县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原来结构单一的传统种植模式逐步向多元化转变,中药材、改粮种菜、网箱养鱼,架起了卓尼农民致富增收奔小康的桥梁。
抓改良,增加农牧民收入。近年来,不断引进播种机、脱谷机等新式农机具,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随着农机服务机构和体制不断健全,农业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创建青稞高产示范田、建立青稞生产基地、推广种植杂交油菜、建立马铃薯良种基地。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改良和推广普及,各类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地方品种被引进的优良品种所代替。通过推广应用技术、引进繁育新品种,引导农牧民流转承包细碎耕地,扩大连片种植面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牧民收入。
抓转型,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在农技推广改良品种的基础上,该县把农业发展的重点放在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上。
一是改粮种菜。沿着卓尼县洮河两岸的“长廊”一路向西走去,一排排整齐的日光蔬菜温室在晨曦里泛着银白色的光芒,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以前这里还是一块块长满小麦、洋芋、油菜、蚕豆等传统农作物的庄稼地,现如今农民改粮种菜了。
卓尼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壤的褶皱地带,发展温室蔬菜的条件得天独厚。日照时数长,比我国最大的温室蔬菜基地山东寿光的日照时数还要高20%;洮河沿岸水资源丰富,没有污染,而且土地连片集中;高海拔,气温低,病虫害少;市场潜力巨大,周边县市还没有大规模发展温室蔬菜。在内外因具备的条件下,2008年,该县成立了蔬菜产业化办公室,迈出了规模发展蔬菜产业第一步。截至目前,种植日光温室蔬菜400多座,建立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2个,年产值970万元以上。
二是种植中药材。卓尼县在藏中药材、蔬菜产业上重点培训和壮大合作社、种植协会,通过合作社和种植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全力打造卓尼中药材集约化经营的示范区。在政府引导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中藏药材种植,自上世纪90年代款冬花、柴胡等药材试种成功以来,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仅藏巴哇乡柏林村的种植农户就由最初的一两户发展到了现在的全村所有农户,经济效益占农业总收入的80%以上,收入增加了,腰包也鼓了,村民们尝到了中藏药的“甜滋味”。今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万多亩,品种有当归、党参、黄芪、柴胡、大黄、款冬花等。
随着种植业发展方式的不断创新,卓尼县逐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大户带动等多种发展规模,规模种植户不断壮大,形成了“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药材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和引进丹参、藏木香、红景天、川贝母等13种药材新品种,建立药材示范点5个,各类中药材繁育基地1万多亩。与此同时,加大与甘肃农业大学、奇正藏药有限公司等高校和企业的合作研发力度,形成了集药材选种、育苗、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在规模发展上实现了新突破。
三是网箱养鱼。随着九甸峡水库建成蓄水,该县把发展网箱养鱼放在了五大产业之首来抓。邀请技术人员和水产专家到九甸峡库区开展调研论证,与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和甘肃农业大学联系,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和水产专家到九甸峡库区开展前期调研论证,最终确定适合养殖鲟鱼、虹鳟鱼、金鳟鱼、黄河鲶等中高档冷水鱼。组织致富能人、村组干部等考察学习网箱养鱼技术。截至目前,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26个、渔业公司1个,带动200多户群众创业,网箱养鱼发展到45亩,已成为藏巴哇乡新堡村、包舍口村、柳林村的主导产业。
抓发展,提升农村工作新活力。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惠泽下,卓尼农牧区经济与全国各地一样大踏步地向前迈进,农牧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走进木耳镇博峪村,一路上,摩托车、面包车、小轿车等车辆往来穿梭,一条条水泥路如玉带般把沿途的各个村组都连接起来。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博峪村四面环山,交通问题一直是横亘在村子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障碍,多年来严重影响着村民的生产和生活。为了彻底改变昔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落后状况,2016年,卓尼县将博峪村列为生态文明小康村,并定位为生态宜居、魅力宜游的旅游专业村。投资2500多万元,建设了体育休闲文化场,主干道、巷道用鹅卵石镶嵌路面,安装了太阳能照明灯,结合自然生态、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对全村进行风貌改造。“一下雨,路就没法走了,深一脚浅一脚都是泥水,别说闲逛了,连出门都难,出门总要看老天爷脸色。现在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走路方便多了……”博峪村支书感慨万千。原来的“泥水”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整洁干净的村边小道两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
博峪村是卓尼县发展的一个缩影。卓尼倾全县之力在水、电、路、房、通讯等方面重点突破,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的比例86%,饮水安全农户比重95%,行政村动力电覆盖率100%,有安全稳固住房的贫困户比重达72%,通讯普及率90%,村村通广播电视入户率98%,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15个乡镇全覆盖,42个贫困村文化广场全部建成,3G移动网络实现了所有建制村全覆盖。2015年以来,先后投资10亿多元,率先在公路沿岸贫困村、景区景点、特色产业村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和生态文明小康村107个。农牧村水电路房得到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如今的卓尼农牧村,屋舍整齐、道路通畅、卫生整洁。村与村之间的水泥路、砂石路四通八达;砖混结构的路边沟、标准化的垃圾箱,整齐划一,错落有致。
新农村、新气象、新农民的景象在卓尼初显,一首和谐的“三农”新曲正在悄悄奏响。
新闻推荐
记者李建舟通讯员罗金美今年以来,卓尼坚持改革创新,把握工作重点,靠实工作责任,统筹安排推进,坚持“五抓”措施助推基层党建工作落地生根,全县基层党建重点任务开展有方法、落实有...
卓尼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卓尼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