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的舟曲“东山转灯”
树桐
东山转灯,是集文学、书法、绘画、音乐、民间工艺等艺术于一体,流传于舟曲县东山镇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舟曲县隶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结合部,是藏汉文化的交汇带,拥有博峪采花节、巴寨朝水节、松棚楹联灯会、正月十九迎婆婆等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相较县内其他区域,东山镇是全县唯一的纯汉族聚居区,为东山转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
每年腊月,东山镇各村的手艺人们,在灯会会长们的组织下,便开始扎灯、灌蜡、做贡品,热热闹闹的忙碌起来了。按照转灯仪轨,正月十四晚上举行迎接神灵旗号仪式,“说话先生”念诵祷文祈福后,正式起灯。正月十五元宵节,各家成年男子便在村内神庙集合,待鸣放三眼炮后,转灯踩道正式开始。会长、炮手扛龙旗,背负香、蜡等“粮草”先行,头灯、二灯、说话先生等依次跟随。
当多达300余人的队伍入村后,家家焚香化马,敬酒迎灯。深夜,转灯队伍在头灯的引领下进入田地,按心诀脚法踩道行进。待转灯队伍全部退出后,地面上就会留下印章一般的清晰字型。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祝语。表达了东山人期盼来年富裕安康的幸福追求。
关于东山转灯的起源,据《新唐书》中关于“姚崇灭蝗”的史实,以及唐代发生全国性蝗灾的记载,结合当地流传的“八爷灭蝗”的传说,可以证明当地人信奉的“八爷”,即是唐朝名相姚崇。而转灯的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千百年来,东山转灯从最初灭蝗祈福的简单仪式,到扎灯、剪纸、踩字等多种艺术的有机融合。其演变和发展,始终印证着中华历史发展的轨迹。今天,从可追溯的最早传承人开始,东山转灯已传至第五代,并将继续以师带徒的方式,将这一庄严而神秘的古老习俗,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东山转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仪式严整、分工精细、规模庞大,其举办方式为“五年三度”,即连续举办三年、暂停两年。主要分布在东山镇的韩沟、石家山等八个行政村。该镇自古以来气候恶劣、土地贫瘠,但是东山人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依然能够以乐观积极的精神,通过转灯的方式,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希望。并将对美的追求,贯穿扎灯、剪纸、绘画、踩字的各个环节,体现了东山人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东山转灯依然肩负使命,随着转灯文化的广泛传播,扎灯、剪纸、绘画、书法、音乐等技艺,也开始流传各地。今天的东山转灯,已成为促进当地旅游发展,解决群众就业的“新法宝”。
就东山转灯的价值而言,还远不止于此。如踩道字型从“福、禄、寿、喜”,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所展现的鲜明历史特征;灯笼上的“卧冰求鲤”“山羊跪乳”等剪纸绘画故事;通过扎灯、灌蜡、制炮、踩字等环节,将文学、绘画、工艺、音乐、书法高度融合;准确把握“驱虫害、保稼禾”的时令节气;娴熟运用“七步云子八步拐”的心诀脚法。均一一体现了东山转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
而各村的转灯队伍之间约定互相迎灯踩道的传统礼俗,又说明其在建立村规民约,推动乡村治理方面,具备重要的社会功能。因此,保护和弘扬东山转灯民俗文化,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民众文化认同,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东山转灯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以及历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在舟曲县及周边区域,形成了较大影响力。长期以来,舟曲县持续加大保护力度,通过调查、研究、培训和宣传等措施,使该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未来五年,舟曲县文化馆将通过实施传承人口述访谈,建立非遗传习所,设置民俗文化展厅,建立数据资料库,出版《东山转灯民俗文化丛书》,开展职业培训计划,努力推动东山转灯不断传承发展。
新闻推荐
省委组织部看望慰问张小娟同志家属并送交“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证书
本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金鑫)省委不久前追授张小娟同志“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受省委指派,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
舟曲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舟曲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