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今朝西风陇韵 四十载芳华正劲 甘肃建投三建集团从“修”到“建”的安居圆梦纪实

甘肃日报 2019-09-12 03:00 大字

金城实验小学(北京实验二校兰州分校)。

庆阳文化科技展览馆。

甘肃三建,2017年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2019年获得中国钢结构金奖;2015年获得甘肃省建设工程飞天金奖。

2018年省科技进步奖。

四川百郦锦城。

甘肃三建综合楼。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三建的答卷,壮美而秀丽。作为抗震维修公司演变而来的建筑公司,始终与改革开放一路同行,与共和国的命运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矢志不渝,经历了严峻考验和痛苦洗礼。

四十年来,三建从辉煌的历史中走来,从“维修”到“建筑”的浴火重生,犹如绚丽多彩的迎春花,馥郁芬芳里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气息。它积淀着历久弥新的文化,接续着踵事增华的新风景,浸润着满满的深情,开启了当地百姓安居的圆梦之旅。

这片滋养了黄河文化、孕育了奋进精神的热土,正迸发出崭新的活力。

三建正在由“大”到“强”转变的道路上阔步向前。它的成长历程不仅印证了企业发展铿锵有力的步履和足音,也见证了兰州城市建设的新面貌和新变化。

走进新时代,三建将不负嘱托,不负芳华,不负时代,坚定地与祖国同心、与时代同行,以新的豪情续写陇原大地城市建设发展新篇章!

杨海蓉 李洁

走进历史,见证小企业的大担当

1976年,唐山大地震爆发,甘肃抗震维修公司应运而生。作为甘肃三建的前身,一开始就因自己的特殊使命而承担了非同一般的社会责任。

三建退休职工陈伟回忆道:“1976年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真的是刻骨铭心。1958年出生的我们背起行李,走进了广阔的农村天地。唐山大地震发生时大雨倾盆,那时通信不发达,帐篷很少,知青们在院子里用塑料布搭起简易帐篷,用来防震。由于唐山大地震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这一批知青在1979年就全部回城了。当时大概200多人,总共成立了两个队,负责省上所有公有住房的抗震维护和加固。我从青春年少直至花甲退休,用40年的时光见证了甘肃抗震维修公司破茧成蝶、砥砺奋进的历程……”

同年冬天,从兰州开往北京的列车上,甘肃省支援天津抗震救灾工程公司青年突击队,前往受唐山大地震波及的天津支援灾后重建。那时的施工条件根本无法和现在相比。瑟瑟寒风中,小伙子们穿着长雨靴站在冰冷的泥水里一锹锹地挖着基础。由于施工项目临海,地下水位高,边挖边抽着水,不时还会有余震袭来,只能挖挖停停。黑暗中大家手拉手,互相鼓励,相互照应。就这样,在大地的不断震动中用铁锹挖出了厂房基础,然后24小时三班倒浇筑混凝土。机关干部、医务人员都来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推砂石、倒水泥、搬模板、抬钢筋,每一个人都任劳任怨,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虽然每月只有三十几元的工资,也没有“奖金”“补贴”之说,但是没有人计较报酬,也没有什么工种、职务之分,大家的共同目标就是早日恢复灾区生产。两年后,天津渔轮厂、大沽化工厂、天津碱厂等一座座新厂房拔地而起。小企业践行承诺的背后是大责任与大担当。

走进建筑,感受“家”的稳固

20世纪80年代的兰州城,大多数建筑都是砖混结构,抗震能力差。只有加强建筑防御能力,才能抵御灾害、减少生命伤亡及间接经济损失。

东方红广场是兰州典型标志性地点,在它周围环绕着错落有致的建筑物。其中一栋古老的建筑——甘肃省政府家属院,是甘肃抗震维修公司于1980年加固加盖但仍保存至今的典型项目,也是公司正式走上建设城市房屋道路的代表项目。而今,红色的砖墙在高楼林立的城区内既具有历史感又带有复古性,成为东方红广场独具特色的点缀,也成就了甘肃抗震维修公司的演变,转型成为甘肃住宅总建设公司。

已近古稀之年的原甘肃省住宅建设总公司职工黄荣感慨道:“还记得抗震维修公司刚成立时,只有两个人。随着原省建六公司三处的全部划转,有了更多的成员加入这个集体,并将办公地点设在了现在的三号洞——红山根97号。大批知青回城后,公司相应成立了焊工班、钢筋班、混凝土班以及粉刷班等,从简单的加固维修步入了1980年开始的第一栋楼房的建设任务……”

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省建设厅的直属企业,甘肃省住宅建设公司任务的承接量源源不断。慢慢地,团省委办公室、甘肃省标准管理局办公楼、宁卧庄家属楼……一栋栋城市楼房在这一群知青的手中拔地而起。

而今,新建建筑早已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进行建设,遵循严格的抗震加固程序。既有建筑会采取有效的抗震加固手段,选择合适的方法、材料以提高其防御能力,而拥有丰富前身经历的甘肃三建更是秉承几十年的优良传统,责无旁贷地为安居者竭尽所能打造稳固的家。

走进社会,担当“家”的建设

随着1998年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提速,国有企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建筑业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较早的行业,被推到改革前沿。经历了建筑企业激烈竞争,受规模及资质局限性影响而几经波折的甘肃省住宅建设总公司,于2002年6月整体划归甘肃建投(甘肃建工)管理,正式更名为甘肃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如何跟上改革步伐,体验改革成果,融入社会必是最好的体现。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年的中国,被赋予了一系列特殊的意义:汶川抗震救灾的众志成城,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州七号实现我国太空行走的伟大梦想……而在三建历史中,也有一些不可磨灭的记忆.5月30日,甘肃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接到省建设厅通知,于6月1前往地震灾区礼县和西和县,进行受损房屋检测,给当地政府提供房屋是否拆除重建的依据。由各专业工种组成的抗震救灾志愿者队,赴陇南西合、礼县的五个受灾村庄,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为政府规划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样板房作恢复灾后重建技术指导,为受灾群众切实解决安居环境的安全,最终完成了8间24套480平方米板房教室任务。

2010年,是三建人难以忘怀的一年。随着建筑企业走向快速发展阶段,甘肃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正式更名为现在的甘肃第三建设集团公司。而在这一年,由于舟曲泥石流灾害的影响,刚更名的甘肃三建又一次义无反顾地冲上前线,带着它的新身份,于2011年4月与甘肃建投兄弟单位一同建设兰州新区舟曲灾后转移安置项目,并负责17栋共计5万平方米的住宅建设。

靠前指挥,蹲点项目;不畏艰险,连续作战;党员带头,示范引领……甘肃三建不仅把舟曲灾后重建任务作为一项重要施工任务按期保质、不计条件地完成,还把它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保证完成。所有参与建设的同志们把破解发展难题、完成重点任务作为目标方向,把发挥模范作用、争创一流业绩作为检验标准,彰显了甘肃三建在重大任务面前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以“让灾区人民满意,让全国人民放心”为宗旨,为这个号称“藏乡江南”的地方描绘出它崭新的起点。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所有的施工任务,598户受灾群众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新家。

走进新时代,奔向小企业的大世界

时光迁移,随着PPP模式的推广、“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筑业经历了从高速到缓慢再到平稳的发展过程,也慢慢进入了新的阶段。

甘肃三建历经多年发展,建筑领域逐渐拓宽,建筑人员队伍逐渐壮大,建筑机构和职能更加健全,企业逐步走上了正轨,一步步壮大,用建筑人的坚守和执着为企业写下了坚实而厚重的一笔。凭借地处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这一全新机遇,甘肃三建抢占制高点,利用各项专业资质,逐步扩大经营领域,多元化发展,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装配式建筑、商贸物流等都有它的身影,在装配化、绿色化、信息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向高标准、高品质、高效益发展又前进了一步,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又作出了新贡献。

在甘肃建投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甘肃三建不断扩大经营地域,资源整合,增加投入,改变模式,“走出去”的步伐也不断加快,有了别样的风情。省内各地区业务打造“管理型、总承包、融投资”的管理模式;省外建筑市场“以现场保市场,以市场促现场”。同时,依托中甘国际品牌进军非洲市场,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市政、商贸物流等辅业迅速发展,提升了企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建筑产值规模不断创新,从2002年产值不足3000万元的小企业,发展到2012年产值达13亿元的集团企业,在十二五期间,施工产值和承揽任务突破双百亿!而今,甘肃三建年产值已挺进40亿元。一路向前,甘肃三建用担当和创新不断刷新着自己的高度,用责任和义务书写着自己的新篇章,用初心和坚守一如既往地打造和提升自己的品牌。

在新时代的引领下,甘肃三建秉持着顽强奋斗、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的卓越品质,带领着协作共进的团队一步步登向高峰,向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新时代“工匠精神”要求不断攀登,提高自我,坚守着初心和使命,承担着责任和承诺,用一沙一石筑起安全屋,用一砖一瓦打造温馨港。

走进新时代,奋进正当时。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站在新的起点,回顾成长的发展历程,总结思考经验教训,甘肃三建在傲雪凌霜中不断壮大,在优存劣败中不断发展。甘肃三建人也同企业同成长、共呼吸,一起感受着这些年的突飞猛进、蒸蒸日上。甘肃三建与无数“三建人”一起,乘着新时代的春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继续演绎着建筑匠人的情怀。看,那些鳞次栉比的建筑中有着三建人用汗水浸湿过的土地;看,那些飞阁流丹的华美楼宇间有着三建人坚守过的身影;看那些碧瓦朱檐,看那些丹楹刻桷,看那些鸿图华构……三建人怀揣着自己的梦想,怀揣着甘肃建投的愿景,也怀揣着对中国梦的无限期望,大步豪迈地向前奔跑,奔向地平线那一轮迸发着霞光的灿烂朝阳。

新闻推荐

应急系统先进代表见面会在京举行 5名代表分享保平安故事

见面会现场 国新发布图8月20日15时,应急管理部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围绕“为了人民的安全”主题,举行了中外记者见面会...

舟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舟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