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间匿名捐款近10万元神秘“李记”热心行善培育好家风

安庆日报 2019-03-29 10:00 大字

3月20日,88岁的安庆石化老工人许惠春去世,一个匿名捐款的神秘身份也随之被揭开。30余年的时光过去,许惠春终于转身向我们走来,他就是“李记”。

1991年7月31日,安庆石化总厂党委收到安徽颖上县政府的一封来信,信中提及一位署名为安庆石化报“李记”的同志,曾邮汇捐款300元,支援该县抗洪救灾。这位经查并非本厂职工的“李记”同志的义举在全厂引起轰动,查找“李记”成为一时热点。

热心读者提供线索,组织协同查找,当时的安徽电视台也做了跟踪报道……但至今寻觅不着。关于“李记”的唯一信息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始捐款,帮助那些素不相识却需要帮助的人,每次都是金额不菲。没有人知道“李记”到底是谁,只知道他两度入选安庆石化“讲奉献十件好事”,他也成为颁奖大会上唯一缺席的获奖者。

“李记”留下了一个背影,一个“石化好人”的背影。

2019年3月20日,家住石化大湖生活区3号楼的原石化建安公司退休职工许惠春去世,享年88岁。二儿子许海东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个印有“红旗万岁”字样的红本子,翻开一看,里面有老爷子年轻时获得三等功的奖章,还有一些信件和笔记。

“在这本子里,我还发现了一个纸包,打开一看,是一张张叠放整齐的汇款单,再仔细一瞧,这汇款单的落款写着‘李记’二字。”虽已时隔30年,但这个“厂二代”还是很快意识到:“这不就是当年厂里一直找的‘李记’吗?”

许海东赶紧叫上大哥许海鑫、三弟许海石,整理单据。1984年1月17日,“李记”汇了第一笔款,20元。在这之后,许惠春几乎年年捐款,向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区捐款3000元,向甘肃省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灾害区捐款3000元,向中国红十字总会捐款5000元……现有汇款单中的总数额加起来,“李记”共捐款10万元左右。最后一笔捐款是2016年7月18日,向安庆市民政局捐款5000元。当时,许惠春老人已经85岁。据许海石回忆,那时老人脑梗塞出院不久。

许惠春祖籍无锡,生于1932年。14岁时只身一人出门做学徒,1951年成为一名国营单位的职工,1956年他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来到兰州玉门油矿工作。1976年安庆石化破土动工,许惠春来到安庆扎下了根,直到1992年从安庆石化建安公司退休。

“那时候,我们也讨论‘李记’谁,父亲在一旁默不作声,没向我们透露过一个字。平时,在新闻中了解到哪里受灾了,哪里有生活困苦的人,他就默默为他们祈祷。我们还在他的遗物里找到一张当年宣传‘李记’的剪报。”许海东说。

“父亲生活勤简节约,不允许一粒米饭洒落在桌上。他对我们很严厉,但为人正直善良,经常教导我们感恩社会。我们真没想到他一直在捐款,父亲真的太伟大了。”许海鑫谈起父亲,眼里噙着泪。老人一生行善,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总是积极伸出援手。遇到贫穷的人,他总是去问一问,尽可能地提供帮助;遇到流浪者,他把自己的新棉袄送给他穿。2017年,许惠春再次患脑梗入院,隔壁床的一个病友腿脚不好,他让孩子给病友买了副拐杖。他自己的老伴章美芳因患有阿尔茨海默病长年卧床,小儿子许海石2014年确诊为口腔癌。

一生浮沉,饱受甘苦,仍旧慈悲善良。

许海鑫说,许惠春生活省吃俭用,买菜永远买最便宜的,穿衣更是朴素,一年到头就几件工装。家里陈设简陋,水泥地面,墙壁斑驳,连灯泡都换成最小瓦的,存放衣物的还是一个个老式木箱……“李记”就是在这里把钱存好,20元、300元、3000元、5000元一点点地寄向那些他不曾去过的地方,寄给那些不曾谋面但需要帮助的人。

许海鑫说,一叠沉甸甸的捐款单是父亲留给子女的最后一笔“财富”,他们会把良好家风传承下去。

通讯员李丁玲

新闻推荐

舟曲敲定2019年经济社会

舟曲——敲定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本报舟曲讯近日,舟曲县召开县委十五届十次全委(扩大)会暨全县工作会议,会议...

舟曲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舟曲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