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 一座新城已然崛起

甘肃经济日报 2018-08-21 11:44 大字

美丽的兰州新区

兰州新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迅猛

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

俯瞰兰州新区

首列“兰州号”国际进口木材专列抵达新区

2012年8月20日,兰州新区正式获批国家级新区,6年来,兰州新区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尤其是近两年来的快速发展,一座现代化新城已初具规模,并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创新的新高地、对外开放的新平台。

一个农业村镇已快速发展成为产城融合的现代新城,对甘肃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正在显现。

经济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兰州新区成立6年来,GDP增长近5倍,经济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1年的39.0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76.33亿元,年均增速28.6%。2011—2017年,兰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51.12亿元,年均增长11.64%;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49亿元,年均增长53.65%。2018年兰州新区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

新区成立以来,经济总量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支出,财政收入,进出口贸易等均有序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骨骼。兰州新区已累计完成投资890亿元,实施了道路基础设施、保障房、给排水、生态修复共103项建设任务。先后建成舟曲灾后重建转移安置区、保障性住房、2号生态湖、兰秦快速路、第一给水厂、垃圾处理厂、马家坪-中川北-朱家窑铁路、档案馆及图书馆等一大批重点民生项目,特别是建成了全国最大职业教育集群——兰州新区职教园区,为新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8年,兰州新区城投各类项目建设任务50项,总投资约356.53亿元,截至目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53亿元(含产业及代建项目),中川人民医院、中川商务中心、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新区档案馆图书馆建成竣工,同时兼顾开展的新区环境卫生整治、民生项目改造、市政设施完善等工作有序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兰州新区生态环境已得到有效改善,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8.6万亩,城市核心区绿化率达到31%,2017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6天,形成了以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百花公园、迎宾公园等为主的生态景观体系。

一座产城融合的现代新城在农业村镇的旧貌上拔地而起。

产业兴城推进新区发展

兰州新区开发建设以来,紧紧围绕“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战略定位,坚持把产业作为推动发展的生命线,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初步培育形成了大数据和信息化、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职教产业等十大产业,一批高精尖产品从新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依托甘肃和兰州产业基础,兰州新区发挥区位交通、能源成本等优势,坚持走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之路,累计引进产业项目412个,总投资2500多亿元,150多个项目建成投产,优势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

珠海银隆、兰石集团、佛慈制药、武汉长飞、四联光电、九江德福等行业优势企业入驻,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户、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户、省级创新型企业24户、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2户。北科维拓、凯博药业等4家科技型企业快速实现产业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累计引进科技产业项目107个,其中42个项目建成投产、36个项目加快建设、29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与此同时,兰州新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域旅游发展得到了有力推动、各业态融合创新、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旅游经济已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经过近几年建设发展,兰州新区旅游产业从无到有,崭露头角,已完成投资43.02亿元,建成西部恐龙园、长城影视、兰州国际嘉年华、晴望川——民俗文化村等十余个大型景区。同时,高标准建设了亚太生态园、梅园生态园等一批餐馆、茶庄,打造形成了新区特有的农家饮食文化品牌。

为不断开拓旅游市场,兰州新区全面实施综合立体宣传,已举办“美好未来”音乐节、“丝路明珠·兰州新区”群星演唱会等重大节会,主动开拓新兴细分市场,大力开展旅游节会推广,全面提升旅游服务环境,自2017年统计以来,共接待游客33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57亿元。

绿色发展开启加速新引擎

近两年,兰州新区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打造创新驱动引领区和开放发展先行区。

2011年—2017年,虽然兰州新区GDP保持了年均28.56%的高速增长,但仍然面临起步低、总量小的瓶颈和问题。如何走出一条创新突破、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是新区面临的新课题,绿色发展理念为新区发展指明了方向。

按照建设“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目标要求,兰州新区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加大产业链精准招商力度,围绕大数据和信息化、精细化工、有色金属深加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十大产业园,不断促进产业向高端化集聚发展,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

2018年计划GDP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未来几年GDP和固定资产投资保持20%以上增长。

兰州新区在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大数据和信息化产业方面、有色金属深加工方面、精细化工方面、新能源汽车方面、生物医药方面、粮油及食品加工产业方面、商贸物流方面、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现代农业方面的产业布局均做出了的新调整,也取得了新的成就。截至目前,累计引进产业项目397个,总投资2500亿元,已完成投资1263亿元,快速形成2000亿产业集群。

兰州新区以大数据、云业务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为着眼点,综合考虑云计算拓展、应用以及未来通信网络升级演进技术需要,提早储备,加快建设,形成资源配置合理、运营成本节约的集中化、规模化、绿色环保的新一代数据中心基地。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现代经济新体系是兰州新区目前的定位。加强产业链精准招商,强化项目跟踪服务,推动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实现精细化工、合金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新突破。全面落实产业扶持奖励政策,优化产业布局,对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优势产业进行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项目集中布局,推动抱团发展,形成产业发展集群。

兰州新区将围绕“互联网+协同制造”,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着力建设集研发、设计、生产、服务一体化的国内一流智慧园区,推动智能制造在制造业领域应用。抢抓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不断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完善创新孵化平台、深化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开启绿色发展加速新引擎。

引资引智吸引各方人才

邦之兴、由得人。人才是兴业之源,发展之本。如何确保人才既要“引进来”,还要“留下去”?兰州新区跳出固有引才模式,打出了一套人才引育的组合拳,搭建出西部人才集聚地。

自新区批复建设以来,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先后选聘561名教育技术人才和131名医疗卫生人才。为优化新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科布局,兰州新区面向全国公开选招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等,选聘了一批工作经历丰富、业绩成果突出、专业岗位相匹配的企业人才。

目前,已颁布实施的《兰州新区引进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实施办法(试行)》办法,对引进人员按职称、岗位、工作经历,分层分类提供安家补贴、工作补贴、配套住房等优惠待遇。同时,为解决新区干部家属两地分居问题,稳定新区干部工作队伍,对配偶或子女在新区工作人员予以加分,优先选择。

与此同时,兰州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引资引智并举,制定出台了科研院所入驻、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引进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吸纳和聚集创新要素资源,目前已经与多家科研院所签署合作协议,吸引众多顶尖人才参与新区建设。

为克服科研院所少,老城区功能难辐射的问题,兰州新区不断探索差异化、特殊性政策,克服唯职称、唯奖励、唯头衔倾向,以重点项目为平台,以人才能力业绩为前提,以人才为新区所做实际贡献为依据,一人一策,引好、留好、用好高端专家,助推新区产学研协同发展。

为快速推动精细化工园区项目落地,柔性聘请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洁生产研究中心主任张有贤为精细化工园区总顾问,开展精细化工园区产业链及发展路径分析工作,助力引进一批工艺技术成熟、创新技术水平高,具有发展前景和良好经济效益的精细化工项目。引进中科院院士李灿团队,与新区石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及苏州高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展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暨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技术开发研发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实现甲醇重整制氢及氢燃料电池在重卡等商用车上的技术应用,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西部地区最大的孵化平台——新区产业孵化大厦的人才带动作用也已不断凸显,累计引进入孵企业335家,新增就业岗位3000余个。专家、核心中青年科研人员,依据职称、学术称号、成果价值,分层分类提供安家补贴、工作补贴、配套住房等优惠待遇。

目前,面向全国精准引才,构建的人才梯队弥补了兰州新区重点领域的人才短板,为兰州新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探索构筑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

“一带一路”倡议给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福音,也给兰州新区带来了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更带来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深度配置的机会。

兰州新区积极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钻石节点作用。目前,相继建成了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兰州铁路口岸及中川国际航空港等重要开放平台,获批进境种苗、进口冰鲜水产品等特殊指定口岸,并通过打通对外贸易通道和开展国际贸易合作等方式,在俄罗斯设立海外保税仓,为扩大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正努力将兰州新区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新高地。

截至目前,兰州新区累计注册各类外贸企业307家。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兰石集团、正威集团、三毛实业、和盛堂等10余家重点企业发展成为行业龙头,主要涉及装备生产、布料生产加工、线缆研制、中医药等生产领域,形成制造业产业规模和产业集群,进出口业务稳步增长,自2016年有统计以来,已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额122.1亿元。

围绕全省“三大国际陆港”和“三大国际空港”建设,兰州新区初步搭建了综合保税区、航空口岸、铁路口岸的三大对外开放平台格局,在同一个地区拥有保税、航空、铁路的对外开放条件在全国十分罕见,形成了平台和区位功能聚集新高地。

——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网购保税)监管中心和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已正式投入运营;兰州中川国际航空港进口冰鲜水产品、进口水果进境指定口岸已建成并通过验收;兰州铁路口岸(中川北作业区)建成并通过验收,申报通过验收的特殊口岸及相关功能查验场将在2018年发挥重要作用,相继开展起对口贸易。同步,正依托铁路口岸申报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和药品口岸等,丰富口岸功能,支持新区产业发展。

在保持中欧、中亚顺利发运的基础上,成功开通了“兰州-迪拜”、“兰州-达卡”国际货运包机航线,进一步通畅了空中物流通道,中川国际机场已累计开辟170多条国际国内航线,年客运吞吐量已达千万人次以上。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场站作为临时口岸对外开放,已建成并正式通过验收,获准延期开放;“兰州号”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实现每周2-3列常态化运行,2017年发运76列6200余车,货运量达18万吨完成贸易额2亿美元以上;中欧返程班列已开通运行,依托返程班列已开展木材、矿石等大宗进口业务。

完善服务打造宜业宜居之城

近年来,兰州新区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使新区建设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目前,规划的“七纵十横”的骨架主干路网和“三纵三横一联”的城市快速路网,总里程达到700多公里。16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道路、给排水、燃气、电力、通讯等基础配套全面完成,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完备,完全满足目前生产生活需求。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和教育体系,全省率先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建成运营大型商业体、酒店,奥特莱斯等一大批项目,商贸服务体系基本完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8.6万亩,城市核心区绿化率达到31%,2017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6天,建设形成了以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百花公园、迎宾公园等为主的生态景观体系。

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兰州新区建立了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制度和企业职工保险制度体系,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两险,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险制度的全覆盖。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总体要求,兰州新区持续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实现最低生活保障线和扶贫脱贫线“两线合一”,形成了以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的城乡居民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创新设立了新区特殊困难群体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和在省市城乡最低保障标准基础上再提高10%等社会救助政策,筑牢了脱贫攻坚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

乡村振兴和旅游强省战略在兰州新区也推进创新,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打造特色乡村文化旅游,大力推动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发展,康瑞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中渭休闲农业综合体、中川牡丹园等农业观光项目已见成效,村镇变景区、农舍变旅馆、农民变导游,走出了一条村民在家门口增加收入的致富路子。

“爱商”“护商”获肯定获点赞

在兰州新区,政府“爱商”“护商”的行为获得了各行各业肯定, 企业纷纷点赞新区营商环境。

6年来,兰州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试点,将环评、能评、施工图审查等8项技术审查类审批事项改为项目单位承诺事项,项目前期费用下降70%,企业综合费用负担为全省最低。大力推行行政审批“信息化”和全程代办“零跑腿”,为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行政效能大幅提升。

兰州新区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新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的投产开业项目,省政府给予企业1000万元以上的奖励,最高奖励 3000万元。入驻的项目(除房地产项目)按照合同约定开工建成后,新区财政专项奖励资金按照项目实际完成的投资总额及投资强度,以企业缴纳出让金为基数,给予项目20%-100%的奖励,高新技术项目的奖励比例在同等条件下高出一般项目20个百分点。企业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大工业用电低至0.33元/千瓦时,大数据,新材料等高载能新技术产业用电低至0.28元/千瓦时。

今年以来,兰州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上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以“放管服”改革为主线,以“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及“最多跑一次”为抓手,以高效服务企业和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集中解决了“项目审批时限长”“多跑腿”“审批事项不集中”“精细化服务不到位”等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

——梳理出19项国家和省市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并全部承接到位。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2批,共计307项,全部实行全程电子化审批,实现甘肃政务服务“一张网”办事。同时,依托政务服务平台,实行“一口受理、一站审批、在线办理、规范透明、限时办结”。

——对所有地方性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减免,企业投资项目事前审批事项减少60%以上,审批时限从原来137个工作日缩减至45个工作日以内,大力推行项目审批全程“代办制”,为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项目前期审批时限和建设周期大幅缩短,普惠制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全面落实,企业经营成本全方位降低。

兰州新区已成为西部地区审批事项最少、审批程序最简、审批速度最快、审批效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深化改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

兰州新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新要求,率先在重点改革领域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着力打造“管理效率高、服务水平优、运营成本低”的现代化新区。

全面有序地推行“一站式服务”。在综保区设立“联合办事大厅”,设有包括海关、工商、税务、金融、货代等各部门和机构窗口,方便企业办理业务。

在兰州海关和原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大力支持下,复制推广了“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简化无纸化通关随附单证”“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一次备案、多次使用”“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等多项先进经验制度,进一步促进贸易便利化,提高通关效率。

在全省率先启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为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与此同时,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以全员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和绩效考核制度等方面也已取得显著成效。

发展需要明确的目标,兰州新区功能定位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兰州新区区位优势、自身政策优势、中川机场与中川北站航空口岸及铁路口岸功能优势,积极整合资源,逐步形成了“一个平台、两大保障基地、三大国际通道、五大优势产业、九大口岸功能”的发展格局(即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对外开放平台;中川北站及北站货场铁路港基地、中川国际机场国际空港基地;中欧和中亚、中新南向、南亚三大国际通道;大宗产品加工贸易、保税加工、跨境电商、民族特色、保税研发五类产业;航空口岸、冰鲜口岸、水果口岸、种苗口岸、铁路口岸、粮食口岸、综保区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和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9类功能口岸)。充分发挥全省唯一一个综合保税区的对外开放平台作用,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形成功能齐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新格局。立足于“甘肃省外向型经济建设主抓手”和“甘肃省向西开放战略平台的突破口”,重点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项目入驻。

目前,兰州新区已成为甘肃开放层次最高,西北地区口岸开放功能体系最全的地区,国家级新区对外开放引领示范作用显著增强。

今后,兰州新区将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战略使命,着力建设创新理论实践的先行区、改革创新的示范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产城融合的新典范和对外开放的大平台。

新闻推荐

甘南公路打通G345线舟曲南峪大川便捷通道

本报舟曲讯G345线因舟曲县南峪乡江顶崖地质灾害造成公路中断,经舟曲县南峪乡江顶崖地质灾害防汛抢险前线指挥部批准,甘...

舟曲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舟曲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