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生态红利提升群众获得感 舟曲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掠影

甘南日报 2018-01-05 11:40 大字

记者苗娟娟李建舟

“白龙江上锦绣天,不亚潇湘衡岳;驼岭山下辉煌夜,恰似苏地扬州。”在舟曲流传甚广的这幅对联,既是楹联文化的佐证,也是如今泉城的白描画像。

依村延伸的水泥路,错落有致的砖瓦房,干净美丽的小康村,来到舟曲县曲瓦乡岭坝村,仿佛置身于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曲瓦乡乡长杨璋明说,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让岭坝村村民真切感受到村庄在变美,环境在变好。

一幅幅秀美的田园风光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房屋变漂亮了,村道变宽了,村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我们爱家乡,无论是医疗、文化娱乐还是居住环境,一点不比城里差。”各皂坝村村民卓尼玛措说。

这些破茧成蝶的变化,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凝聚了舟曲县委、政府普惠民生的真实情怀,龙江儿女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诠释了他们在这片世代繁衍生息的土地上,渴盼新生活,创造美丽新家园的奇迹。

“美丽”滋生“连锁反应”,从试点打造到纵深推进

大川镇土桥子村被列为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试点村以来,党委政府不懈努力,如今,村子已经蜕变为全州响当当的明星村,“美丽”和“富裕”成为村子的新“标签”。

64岁的袁旺安,就是沾了“美丽”的光,因“美丽”富了起来。

回忆之前的光景,袁旺安愁眉紧锁。早先,村里大部分人出门打工,乡亲们生活不富裕。自从县上把村子作为生态文明小康村进行建设,他瞅准机会,办起了农家乐,家里生活条件逐渐好转。这两年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农家乐生意也越发得红火。

像袁旺安这样发“美丽财”的,村里还有几十户。舟曲县土桥子村从最初的自给自足、到后来进城卖葡萄、酿葡萄酒、发展庭院经济开农家乐……一颗葡萄的蜕变之路,也正是村民不断转变思路,寻求致富发展之路。

他们是怎么实现从贫穷走向殷实,从殷实跨进富裕,从富裕迈向小康的?

在县委副书记、县长郭子文看来,就是将生态美丽和富裕有机融合了起来,实现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互动共生、和谐共存,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从一个村子的试点,到整个县域的推进,舟曲县让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从传统意义的小乡村转变成县域概念的大景区,滋生出美丽的“连锁效应”,更成为全州县市争相借鉴的“样板”。

从2015年10月开始,全县在公路沿线、城乡结合部、景区周边选定了102个村作为生态文明小康村统筹进行建设。

2016年51个生态文明小康村规划总投资79457.71万元,其中群众自筹32440.56万元。

2017年52个生态文明小康村(贫困村26个),规划总投资101667.11万元,其中群众自筹60487.45万元。

2018年,全县选定了41个小康村建设方案初稿已编制完成。

舟曲县围绕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禀赋,结合全县旅游总体规划,按照“一村一景”“一家一特”的发展思路,依托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文遗址、民居艺术等优势,对22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围绕农耕体验游、休闲度假游、生态观光游、休闲养生游发展,建成旅游扶贫试点村3个,打造旅游专业村22个,扶持发展农(林、藏)家乐140家。巴藏乡后北山村荣获“绚丽甘肃?美丽乡村”提名奖,立节镇拉尕村被评为“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大川镇土桥子村荣膺“2016年度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称号。

“环保”激发“生态共识”,从单打独斗到组团发力

贫穷不是生态文明,富美才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关键是“环保”,重心在“富民”。怎样让生态美与百姓富融为一体,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川镇安子坪自然村老支书杨召生用行动诠释了这一理念,自觉当起了村里的“环保志愿者”。在他的带动下,很多村民自觉参与其中,形成“生态共识”,村子美了、靓了,干净了、好看了,村民的精气神也足了。

巴藏乡各皂坝村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村容整洁”紧密结合起来,在风貌改造、入户巷道等工程建设中突出保护原生态风貌,以实施“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为抓手,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基本社会保障条件为重点,把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作为品牌工程,风貌改造中,在保持原有石墙的基础上,就地取材利用片石精细打造,成为巴藏乡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一大亮点。

(下转二版)

新闻推荐

“互联网+”为农牧民致富插上翅膀

如今,甘南州电商发展已进入快车道,藏宝网、拉卜楞网城、启源科技等一大批电商企业依托优势资源,开发藏中药材、山野珍品、民族手工艺品、民族特色服饰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网货产品,通过“互联网...

舟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舟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