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好“曼巴” 记夏河县人民医院骨科援藏医生李崇鑫

甘南日报 2021-09-16 08:38 大字

记者马保真马晓娟

藏语中,“曼巴”的意思是“医生”,在夏河县有一位来自庆阳市中医院骨二科副主任李崇鑫医生,藏族同胞都亲切地称他为“好曼巴”。

在涉藏地区,医疗一直是民生领域中的短板,李崇鑫作为青年干部挂职锻炼到夏河县人民医院伊始,便把心思放在了工作上,他发扬医德医风精神,认真、负责、热情的对待当地每一位病患,用自己的“微光”点亮夏河这片美丽土地。

“这里医疗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很多农牧民群众就医难,就医观念落后,很多病其实都是小病拖成了大病。”李崇鑫告诉记者,甘南高海拔缺氧,孩子们一个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如不及时治疗的话,会很快发展成为大病,有些群众觉得是小病就放弃治疗。这些,让李崇鑫特别难受。

来到夏河的第二天,李崇鑫就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奔赴工作岗位。初到高原,身体的不适很明显,但李崇鑫克服身体不适,马上投入工作。来夏河不到一周,他就作了第一例手术,也是夏河县人民医院骨科的首例高难度手术。

患者贡去乎杰在家干活时不慎从高处摔落,一直感到左肩部疼痛,来到医院门诊检查时,李崇鑫发现患者左肩胛骨粉碎性骨折,在经过进一步检查后,他发现患者粉碎严重,在需要开刀的部位神经血管密集,手术难度和风险很大。

“这样的手术在医疗条件相对发达的地方都算是复杂手术,难度极大,夏河人民医院做不了病人就要去外地就医,外地就医很不方便,且赴外就医的开支也是沉重的负担。”李崇鑫和同事们经过反复的会诊和商量后,决定迎难而上。

手术非常成功,也为大家增加了很大的信心和经验。“在这里,有一种被需要的成就感。”李崇鑫说。

手术一个连着一个,大家的内心也慢慢充实起来了。可是业务如何开展“传帮带”?李崇鑫心里也在反复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当地医院的医疗水平?只有给医院“造血”、给医护人员“充电”,才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时间一天天过去,他慢慢扎根,开始对当地人民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也对他之后的“传帮带”工作打下了基础。“这里的老百姓都非常淳朴、善良。”李崇鑫说,他发现牧民群众健康意识淡薄,因为对疾病的预防不足导致很多问题。他和同事探讨,希望通过普及健康知识,改变当地百姓认知。于是,他承担起了健康普及工作,经常在闲暇时间跋山涉水,走村串户,为农牧民群众进行健康宣教。

“一次手术经历让我印象深刻,改变了我对生命以及支援涉藏地区的认知。”李崇鑫回忆,患者加毛吉几年前做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今年又意外摔伤,之前手术假体周围又骨折了,来到医院时已经去过临夏等地就医10余天。

“这个手术比常规骨折处理的难度大,重新定制手术假体条件达不到且费用太过昂贵,我们商议后决定在保留原假体的基础上进行手术,但是创伤面积大可能会出现大出血情况。”患者的家属听了李崇鑫的诊断后选择放弃治疗。

面对危重的病人和绝望的家人,他第一次感觉个人的力量太渺小,医疗条件的制约,就医观念的落后,让作为医生他此刻却“无计可施”。李崇鑫内心受到极大的冲击:要把病人留下来!

李崇鑫和夏河县人民医院的同事们对患者和家属作了大量的思想工作,随着李崇鑫的耐心劝导始终让患者看到了希望,同意进行手术。经过1个半小时的手术,患者在术后第3天,就可以做一些膝关节轻微屈曲活动。

经历这件事后,李崇鑫清醒地认识到在涉藏地区开展工作,一个人的力量总归是渺小的,需要把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当地的医务人员快速成长起来,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于是,他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帮助医务人员提升业务水平,还从庆阳中医院带来了治疗腱鞘炎手术的医疗器械——小针刀,提升了医院治疗水平。同时为了提升帮扶效果,他积极参加县上举办的义诊活动,免费为当地群众诊治。

夏河县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杨海平说:“以前我们医院主要开展以普外科为主的手术,骨科手术比较少,李崇鑫他们来了后手术开展的比以往更多了,开创了许多医院首例,希望他们能在短短的一年挂职中,手把手教给科室年轻医生一些技术,让他们有所成长,为我们的骨科建设留下更多的宝贵经验。”

如今半年过去,李崇鑫已成为了大家公认的“好曼巴”。李崇鑫笑着说,把病人留下来,让农牧民群众能在家门口把病看好,在夏河的这段时间,将成为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利用有限的时间,认真做好‘传帮带’,用‘微光’点亮夏河这片美丽土地。”李崇鑫说。

新闻推荐

夏河县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公示

根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下达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通知》(甘农计发【2021】2号)文件要求,下达夏河县2021年高标...

夏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夏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