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赞:用四种外语当翻译的临夏小伙

民族日报 2019-11-10 14:37 大字

家住临夏市的马赞是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巴基斯坦项目部的翻译,3年来,他见证了中建三局在修建中巴经济走廊组成部分——巴基斯坦卡拉奇至拉合尔高速公路(苏克尔至木尔坦段)建设的方方面面。

马赞祖籍在临夏市八坊小南巷。祖父曾经是脚户,后因生意需要迁居到甘南州夏河县。马赞于1985年出生在夏河县达麦乡,现已返回临夏市居住。2008年,经过长达8个多月的等待,他终于办妥各项出国手续,来到巴基斯坦国际伊大攻读哲学系。2013年本科毕业后原想继续读研,但因经济条件所限,在沙特工作一年,之后再次回到伊斯兰堡在国立语言大学攻读研究生。

采访中马赞告诉记者,他刚到巴基斯坦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语言上的不便,虽然他在临夏学过几年阿语,但英语基础几乎为零,而该国官方语言为英语。为了能够跟上学习进度,他疯狂学习,克服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实现了能用英语进行对话和书面交流。

2016年研究生毕业后,他在中建三局巴基斯坦公司找到工作,担任翻译一职。

用四种外语当翻译的经历

据马赞介绍,中建三局是具有多功能、集团化经营的大型建筑安装骨干企业。公司拥有员工15700多人,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4人,高级职称的1400余人,中级职称的4000余人。拥有各类国内外技术先进的机械设备近2000台(套),年施工生产能力在200亿元以上,施工队伍分布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并在巴基斯坦、阿联酋、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佛得角、泰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担了工程建设、总包管理、房地产开发和劳务输出等业务。当时,中建三局签约了该局历史上最大的海外项目——合同金额达28.9亿美元的卡拉奇至拉合尔高速公路(苏克尔至木尔坦段)EPC总承包合同。该路是中巴经济走廊“一带一路”项目,南起巴基斯坦最大港口城市卡拉奇,北至巴国第二大城市拉合尔,是连接巴国南北的经济大动脉和国防要道,全长1152公里。

中建三局承建的苏克尔至木尔坦段长392公里,全线按照双向6车道、时速120公里标准设计。该项目是“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沿线地区GDP占巴总量90%以上,人口达1.38亿,该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巴基斯坦交通状况,有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将为中巴互联互通发挥积极作用,成为连接中国和中亚国家通往卡拉奇和瓜达尔港的交通干线。

在这条高速公路的建设上,巴方高度重视。2016年5月,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为项目开工仪式揭牌并致辞。2017年,他又一次到建设工地视察,并对项目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卡拉高速进度快、质量好,是中巴友好关系的见证。

马赞说:“我名义上是阿语翻译,但实际上每天要用4种外语与巴基斯坦朋友打交道。由于巴基斯坦受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教育背景影响,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除了阿语,在一些正式场合交流用英语,比如开会、谈合同等;平时跟士兵、警察、工人们又用乌尔都语沟通交流;很多时候碰到只会当地信德语的农民大叔时,还要会说点信德语,否则无法向领导交代。这种情况,促使我一刻不停地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我和‘巴铁’们一起工作,为修好中巴经济走廊之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是我的荣誉和骄傲,我希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经验为他们所借鉴,让他们富强起来。”

一瓶汽油的故事

人们常说,中巴友谊深似海,巴基斯坦与中国世代友好的观念,不仅仅出现在巴基斯坦宪法里,更是出现在小学生的课本里。马赞说:“我刚来巴基斯坦时,有一次骑摩托车外出,因忘了加油,骑到半路上摩托车停了下来。当时正值高温天气,离加油站有点远,我正在无助地推着车慢慢行走之际,一个巴基斯坦人停下摩托车很热情地过来帮忙,他想从自己摩托车里抽点油给我,打开油箱后才发现他的油也不多了,于是他让我稍等,他去加油站加点油回来,说着转身走了。我们是素不相识的两个国度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我想他肯定不会回来的。但过了20分钟左右,他提着一瓶汽油回来了,让我十分感动……”

“他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朋友来了就是客人,如果有任何困难我们都会帮助的,说完他就匆匆离去了。他们这种助人为乐的热情和跨越国界的友爱精神深深打动了我。”马赞深情地说。

新闻推荐

省应急指挥中心发布夏河县5.7级地震应急救援报告 安全转移群众6.65万人

10月28日,夏河县达麦乡受灾群众贡保当知一家在安置帐篷里用上了电褥子。新华社照片10月29日早间,记者从省应急指挥中心发布...

夏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夏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