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福海的藏文化情结

甘肃日报 2019-03-22 04:18 大字

很难想到,一个完全依照藏式风格装修、展厅内都是藏文化展品的博物馆,其创建者和负责人是一名回族商人。

这位商人,名叫马福海,是夏河县土生土长的回族人。凭着对藏文化的热爱,马福海把“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付诸于经商和生活之中。他的企业也被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和省民委联合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锦涛

通讯员 王满辉

“我从小就喜爱藏文化”

1969年11月,马福海出生在夏河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自小以来,他就和周围的藏族、汉族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生活,一起上学。

“一直到现在,我的朋友大多数还是藏族和汉族同胞,而且关系一直很好。”马福海说,“我出生在拉卜楞寺的旁边,我的周围群众大多是藏族,我从小就生活在藏文化的大环境之中。我的爷爷、父亲也都是藏文化的爱好者,我喜欢藏文化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

马福海的父亲当年拉过马车、开过小吃店,但无论如何努力,都没有摆脱家庭贫困的状况。

干过农活、放过羊、当过小吃店伙计……由于生活所迫,马福海读到高中就辍学了。1985年,小小年纪的他学着父亲开始做生意。

起初,马福海和8个藏族小伙、5个回族小伙、2个汉族小伙组成了商人团队,到西藏拉萨贩卖酥油、皮毛、小百货等。“当时我们乘坐的是老式卡车,从夏河出发,15天才能赶到拉萨。”马福海说。

做了4年多西藏往返的商贩生意后,虽然家里的生活条件得以改善,但生意还是没有起色。1989年,马福海又转战云南丽江做装饰品生意。

1990年,马福海和妻子马阿一沙结婚,在夏河县开了一家藏文化产品专营店。之后,由于生意不景气导致亏损严重,马福海没有本钱再去做生意。

在好心的邻家藏族阿姨和汉族大叔的帮助下,马福海和妻子拿着借来的6000元钱,批发了一些藏文化产品,踏上了去首都北京的经商之路。

“藏文化让我受益匪浅”

初到北京,马福海夫妇俩通过摆地摊经营销售夏河、甘南乃至全藏区的藏文化产品。由于深受内地游客商人的喜爱,产品销售很快。

马福海说:“藏文化让我的一生受益匪浅,是藏文化产品让我重新找到了生意的门路。”

从1992年到1995年期间,在马福海夫妇俩的带动下,夏河县本地汉、藏、回等各民族的50余户商户到北京做起了藏文化生意。

“由于我们夫妇俩很努力,生意慢慢好了起来,我们就在北京租了个大院子,供到北京来的甘南客商免费居住。现在他们的生意也越做越好,大多都在北京买了房定居了下来。”马阿一沙说。

如今,通过不断发展壮大,甘南在京的汉、藏、回等各民族商户已经发展到了1000多户,大家都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在经商的同时不断把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回报家乡是我的夙愿”

“饮水思源,回报家乡,是我一生的夙愿。”马福海说,“钱是挣不完的,生意也是做不到头的。我愿为我的家乡投资兴业,也愿意为民族团结作出应有的贡献!”

2009年,马福海转回家乡夏河县投资。2010年,他在夏河县建成了玖盛国际饭店。2014年,又建设了拉卜楞民俗博物馆暨京东拉卜楞甘南馆。

拉卜楞民俗博物馆是一个微型的藏文化陈列馆,收藏有精品唐卡、藏式铜雕、藏式家具,有字画、服饰、医疗器械等3000多件展品,主要展示丰富多彩的藏文化,为研究民族、民俗、宗教等提供了有益的实物参考。

“在做生意的同时,我特别留意收藏一些藏文化精品。这些馆藏的精品,大多是我花大代价从全国各地的收藏家手里回收的。”马福海说,“我把这些藏文化精品陈列在我的家乡,就是希望通过外地游客的观赏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夏河,了解甘南,进而了解博大精深的藏文化。”

拉卜楞民俗博物馆的一楼大厅就是京东拉卜楞甘南馆。京东拉卜楞甘南馆由马福海的儿子和女儿共同经营,从2016年8月开馆到2018年10月,藏文化产品通过电商渠道销售总额达1760万元,其中仅每年销售出去的藏式家具就有100多套。

“我爷爷和父亲经常教导我,要知恩图报,饮水思源,要善于团结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马福海说,“我的儿子和女儿现在经营京东拉卜楞甘南馆,我也希望他们子承父业,把藏文化产品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各地,为传承发扬藏文化和加强民族团结作出更大贡献。”

新闻推荐

营造优美环境 展示良好形象 俞成辉赴夏河县调研指导环境整治工作

本报夏河讯2月13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州委书记俞成辉赴夏河县调研指导环境整治工作。他强调,要提振精神、塑造形象,...

夏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夏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