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的创客故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欣瑶
在甘肃农业大学,有90多家师生创建的公司,这些公司在学校创新创业学院的扶持下,正在实现着他们的创业梦。
而这些公司的背后,有着一个个创客,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故事。
创新项目成扶贫项目
何翃闳是甘肃农业大学临床兽医学博士。在甘南州夏河县,他很受当地牧民欢迎。
5年前,何翃闳跟随老师的一次甘南之行,改变了他后来的人生轨迹。本该坐在实验室里搞研究,但他搞起了农业研究项目的应用与推广。
在甘南,何翃闳发现由于地处高原,牦牛的年均产奶量并不高。
何翃闳当时跟随老师做一项课题,课题研究的犏雌牛由牦牛和黄牛杂交育成,不仅可以适应高原的环境气候,而且年产奶量是牦牛的三倍多。
在母校的支持下,他组建了由临床兽医学、发育生物学、应用经济学等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开始了“犏雌牛繁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几年时间,他们共为牧民繁育犏雌牛500多头,带来利润300多万元,带动合作社12个、牧民168户,并为当地培训技术人员112人。
在甘肃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老师指导下,何翃闳及团队的项目“犏雌牛繁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参加了多项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了“第四届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甘肃赛区金奖,以及甘肃省第九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如今,何翃闳正在计划成立公司,培育优质犏雌牛犊和产奶犏雌牛,出售到高原地区,并为农村合作社提供技术,让自己的研究项目落地生根。
“改造”土豆
在甘肃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的创业产品展示柜中,一种包装像桶装方便面的即食彩色薯泥很吸引人,它的开发者是甘肃农业大学的教师余斌。
在实验室里研究土豆育种、栽培的余斌“尝”遍了不同品种的马铃薯,他知道哪种马铃薯薯味浓、口感好,适合做薯泥。在研究过程中,余斌有了想法:既要走向田间,帮农民筛选良种;也要走向市场,满足都市人对健康薯制品的需求。
2016年,余斌牵头成立了大农薯业薯类食品研发推广团队,在实验室做起了土豆深加工。
短短一年,大农薯业便推出一款包括冷冻脱水蔬菜包、调味包、薯粉包在内的即食薯泥。这款被命名为“爱乐力士”的薯泥,一扫“甘肃洋芋蛋”的土气。
很少有人知道余斌及其团队在背后付出的努力。上千个不眠夜晚的工作,才能在300余份马铃薯品系材料中筛选出质量高、口感好、色泽鲜艳的原材料。无数次的重复实验,才能完善去皮、切片、蒸煮、控温、破碎、烘干等工艺。
一盒50克的薯泥定价10元,是相同重量土豆收购价格的300多倍。在2017年甘肃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这款薯泥很受欢迎。
城市家中能种菜
2014年,陈海龙从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专业毕业。刚毕业时他成为一名按部就班的上班族,但陈海龙不甘于每天过同样的生活,毕业没两年,就辞职“下海”了。
陈海龙回到母校,依托母校的创新创业学院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的创业想法是:现在人们大多居住在楼房,吃的蔬菜都是从市场上购买,如果能够开发出一种在家里也能种菜的设备,也许会有销路。
2016年,陈海龙开发出了第一代蔬菜种植盘,通过水培营养液在室内完成绿色蔬菜的种植,这个种植盘虽然工艺简单,但是很受小学生欢迎。学生们可以通过水培蔬菜,观察植物生长过程,种植盘短短一年时间就卖出了3万套。
但这并不是陈海龙理想中的种菜机,他又开发出了像大型鱼缸一样的种菜机,利用灯光来补充阳光照射的不足。
这套设备的开发离不开母校支持,其所需的水培营养液由陈海龙以及他的团队和农大老师共同完成。
通过不断完善,这个种菜机已更新到了第四代,实现了种菜养鱼一体化,如今已经进入了兰州不少家庭和餐厅里。
在甘肃农业大学,这样的创客还有很多,他们的想法五花八门,创业项目也各有特色,有卖牦牛肉干的、有做电商帮助贫困户脱贫的,还有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
甘肃农业大学党委常委闫述乾说,学校通过搭建创新平台,给学生实现理想的机会。同时,学校也通过这样的创业锻炼,让学生提前与社会“接轨”,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新闻推荐
夏河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学习《规则》掀热潮 强认识 夯基础 练技能 促提升
本报夏河讯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
夏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夏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