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食羊 □秦延安
“贾宝玉和探春到贾母处,宝玉只嚷饿了,连连催饭,好容易等到摆上饭来,头一样菜是牛乳蒸羊羔。贾母说:这是我们有年纪人的菜,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吃不得。”这是《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预备给老祖宗的饭。
虽然“牛乳蒸羊羔”清香四溢,却不是人人可以食之的,对于老年人,它可以滋补健体,对于年少者,却百害无一益,所以吃羊肉是很有讲究的。
羊是伴随着中华民族而步入文明的,比如成语“顺手牵羊”“歧路亡羊”“虎荡羊群”“问羊知马”“羊肠九曲”等等,足可见,羊对中国的文字、饮食、道德、礼仪、文化、美学等都有很深的影响。羊代表着吉祥、善良,象征着纯洁、珍贵。因为母羊产奶,公羊奉肉,作为六畜之中提供肉食的主力,羊任人宰割的温顺天性,是任何一种动物都难以媲美的。作为一种生存力很强的动物,羊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如甘南草原的欧拉羊,新疆塔城的贵妃羊,宁夏盐池的滩羊,陕北的波尔山羊……且不说好坏,单听名字就是一种“美”。
羊的“美”不仅表现在性情上,还与吃有关。因为,羊大则美,“美”源于头戴羊角载歌载舞之人。在中国,美的本义和审美意识,都是从吃起源的。国人食羊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羊肉古称羖肉、羝肉、羯肉,在动荡的南北朝时养羊比养猪更受重视。北齐时,官方用羊来鼓励人口生育。《北史·邢邵传》记载,“生两男者,赏羊五口”,即生两个男孩子就奖励五头羊,这与《国语·越语》记载的先秦时期:“生丈夫(男孩),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相比来说,羊的地位已经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到了唐朝,羊的地位更是如日中天,“羊羹美酒”是当时文人的最爱,聚餐必选。宋元之时,食羊风气更盛。元宫廷太医忽思慧所写的《饮膳正要》中,含羊肉的菜占了近八成。到了清朝,羊肉的吃法更是到了极致,这从乾隆下江南清宫廷108道羊肉大宴的饮食档案,便可窥一斑。
羊和牛虽同为食草动物,但羊肉与牛肉肉质相比肉味较浓,较猪肉肉质要细嫩,容易消化,且比二者的脂肪、胆固醇含量少,让人不用担心肥胖。古人喜好羊肉,除了因为羊肉本身味美之外,还与迷信羊肉滋补功能不无关系。中医上讲,羊肉性温、味甘、无毒,入脾经和肾经,具有温补作用,特别是对脾胃虚弱或因先天不足而导致虚弱的人群,具有极好疗效,最适宜冬天食用。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李东垣也指出:“人参能补气,羊肉可补形。”
在饮食文化浓厚口味难调的中国,羊肉吃法也是遍地开花,各领风骚。新疆羊肉串就像新疆人的热情一样,没有淡旺季之分,也没有四季之别,这主要是因为新疆的羊肉不像内地的羊肉有膻味,且肥嫩鲜美。甘肃的手抓羊肉虽然不是独有的,却表现了甘肃人追求本真的性情。屠宰好的羊,顺着肋条剁成一块一块的,下锅煮沸,去除浮沫,只在锅里简单地放些胡椒粉、生姜,等肉炖到七八成熟的时候就可以起锅了。吃的时候把肉放进大盘子里,然后用小刀切下蘸着盐吃,有些还会加入辣椒油、香菜、酱油作为调料蘸着吃。宁夏的清炖羊肉更是简单,将羊肉切剁成块,下锅大火烹制。猛火攻心,汤沸肉出,然后撇出肉沫,再加入白萝卜或者胡萝卜、香菜、生姜、盐和味精即可。端起一碗,就着一面饼,就成一顿饭。内蒙古人是吃羊肉长大的,几天不吃便会想得慌。最有名的当数烤全羊,羊大肉多,就需与更多的人共分享,所以烤全羊一般只有在重大节日、庆典,或者招待贵客时才会吃。烤全羊一般选择膘肥体壮的一到两周岁的小绵羊羔,杀好的羊在肚子里放入调料,然后架在火上烘烤。烤的时候要不断翻转,就像爆玉米花的锅一样不断滚动,一边转动,还一边在表面刷酱油、糖浆、香油等。随着时间的流逝,料入肉内,火攻肉熟,直到羊肉色泽金黄、外焦里嫩、皮脆肉鲜,佐以白酒,吃起来滋味绵长。陕西羊肉泡馍是唐朝的发明,当时称作“羊羹”。苏轼《次韵子由除日见寄》有“秦烹唯羊羹”,说的就是羊肉泡馍。其烹饪技术要求很严,工艺也特别讲究。肉务必洗切干净,煮时加葱、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烂,汤汁备用。馍是一种半发酵的白面烤饼,吃时将其掰成黄豆般大小放入碗内,然后交给厨师在碗里添加一定量的熟肉片、原汤,并配以葱末、粉丝、木耳等佐料,单勺制作而成。吃时佐以辣酱、糖蒜,别有一番风味。西安的东羊市、西羊市等历史街名,就见证了羊肉泡馍的形成和发展。还有北京的涮羊肉、河南开封的羊肉炕馍、云南丽江的黑山羊火锅、西藏的羊肉干等等,以及红焖羊肉、铁板羊肉、药膳羊肉、椰汁羊肉、囊包肉等,细数不尽。
冬天食羊,是一年中最美的味蕾,不需要复杂的烹制也不需要太多的调料,却能隔着徐然散开的雾气,让人沉浸于那浓浓的鲜、缈缈的香里,久醉不醒。
新闻推荐
本报合作讯近日,州疾控中心举办了业务能力提升培训会。培训会上,中心选派的2名参加全国一线人员现场流行病学培训...
甘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