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盛诗歌印象 ◎ 黑小白
花盛是一个低调的人,而他在诗歌和散文诗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他安静的性格表现为文字时,就是忧伤和孤独,而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安静是人生一种重要的状态。他有一首《安静》,和别的作品明显不同,六个排比句,六个感叹号,强烈的情感抒发,与他含蓄而节制的表达方式截然相反,但正是这种淋漓尽致的情感迸发,恰恰写出了他对安静的思考和热爱以及安静在这个时代的可贵。我觉得安静不是一种情绪,而应该是一个人面对厚重、挫折、疲惫和诱惑时需要培养的一种心态。
安静的人,也许更适合挖掘生活中的诗意和人性的光芒。《如果静下来》中花盛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如果静下来,你会听见悠远的声音渐渐逼近/……如果静下来,你会看到她们憔悴的容颜/……如果静下来,你我,还有他们……都无法拒绝/这些细小的痛渗透一个人的秋天和道路”。而正是由于他的安静,他不仅发现了“这些细小的痛”,还发现了“这些远离城区的细碎的暖/像一次不期而遇的爱恋/抚慰存活的艰辛、疲惫……”
花盛的忧伤和孤独,在我们解读的过程中,带来的感觉也许不是悲凉和绝望,更多的是触动了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在自然的美好和人性的温暖中继续前行。他的诗,写的都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是细小的,琐碎的,柔弱的,甚至是无助的,无奈的,比如他反复写到的小草,这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但他在不断地赋予小草这个意象新的内容。
在最近的《宽恕》中,他是这样写小草的,“探头的小草,宽恕了我们的践踏”。在诗歌中,对于小草这个意象,更多的关注在坚韧和复活这个层面上,花盛类似的关注,比如在《色彩》中“尽管我无法抓住时间的手/但我更愿像小草一样真实地活着/在狭小而贫瘠的土地上努力生长/绘出属于自己唯一的色彩”。但不同的是,他笔下的小草在不断的创新之后提升到了意象与诗人情感的互动和平等这个层面上。
在诗歌创作中,往往是关注意象本身超过了创作者对意象的情感投射,所以即使诗歌的意象相对饱满,但不够新颖,缺乏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温度。花盛诗歌的意象是我们熟悉的事物,但我们读出了不一样的东西,这应该缘于他对自然和生活一种平等和尊重的态度。这让我们在“马不停蹄的忧伤”之后,依然相信生活,热爱生活,“直到被爱融化”。
花盛的诗歌有着深沉的怀乡之情,他本人将这个情结称之为回归。《离开》开头四句是“像飞翔的河流,我要离开故乡/离开三十年来酸涩的村庄/去寻找陌生的烟尘”。我更愿意相信,他从未离开故乡,故乡也从未离开他,尽管党家磨这个小山村已不复存在了,但一直都存活于他的记忆和诗歌中。就像他在《途径陈旗》中的诗句,“这么多年了,我没有忘记/那些双手和声音,那些土房上空/袅袅的炊烟”。因为怀念故乡,因为故乡的不复存在,所以他以他的诗歌来构建一个更温暖更值得铭记的故乡,也就有了一本专门的诗集《党家磨3号》,当然,这不是他为故乡所写的诗歌的全部,这只是一个集中的展示,一个怀乡过程中短暂的歇息。
《在磨沟》中,花盛把这个构建称之为修补。“漏雨的屋顶在我不断地修补之后/仍然打湿了咸涩的梦想,打湿了睡眠/那滴答滴答的声音和时间的脚步多么相似/也打湿了一个人的路途”。在这个“修补”的过程中,他把故乡安放在了诗歌中,安放在了心中。所以“这么多年了,小村在我的灵魂深处越来越近/像父亲刚倒的暖暖的茶水/一直温暖着我奔波的道路”。
我有理由相信,这种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是他诗歌创作动力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尽管我的行走是那么缓慢、那么孤单,甚至迷惘,但我仍在挣扎、行走和吟唱”。他的“挣扎、行走和吟唱”,是他诗歌创作的心路历程,从《一个人的路途》到《党家磨3号》,再到《低处的春天》,他的诗句像甘南草原上碎小而美丽的花儿,“它们将芬芳在春天的路上”,让我们在悲凉中得以继续前行。
新闻推荐
本报合作讯新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印发后,州委党校立足“党校姓党”根本宗旨,多措并举将学习宣传贯彻《条例...
甘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