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唱响绿色变奏曲

甘肃日报 2019-10-10 06:16 大字

(接1版)

如今,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成了草原儿女的共识。“不减畜,不保护,草不够吃,牛羊过不了春天!”玛曲县马场五队党支部书记尕藏南正成了村里减畜的带头人。2016年他有300多头牛,而今,通过3年多时间,已经减到了160头。

“只有草原好了,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好,保护草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在尕藏南正的带动下,马场四队村民才让当知,也把自己的160头牛减到了100头。

“我们也没想到,今年全州能提前一年超额完成省定任务。现在甘南草原超载率只有0.95%,玛曲已经达到了草畜平衡。”甘南州林业草原局草原保护建设科负责人安小伟介绍道。

提质增效,从家家“马牛羊”到科学养殖

草原要生态,牧民也不能“饿肚子”。甘南州统筹保护与发展、治理与致富,让草山草场减负的同时,走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全力打造国家级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促牧民增收。

减畜不减产,禁牧不禁养,必须发展现代畜牧业。甘南着力让牧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将退牧还草和舍饲养殖、规模养殖、科学养殖的路子结合起来。如今,在玛曲这个纯牧业县,2400多座养殖暖棚成为草原上一道别致的风景。

“要用四只甚至三只羊,卖出原来五六只羊的收入。”甘南不断提高良种繁育水平,加大了良种选育力度。在玛曲县欧拉乡安茂村,尕尔藏才让不仅将传统的放牧方式改成舍饲圈养,还组建起了合作社,改良了藏羊的品种。截至目前,全州共组建牦牛藏羊种畜经营专业合作社47个。

带动牧民由传统畜牧业迈向现代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挑起了大梁”。在玛曲县欧拉乡安茂村,不仅仅有尕尔藏才让的一家合作社。距离他的合作社不远处,是村里52户贫困户联合创建的达尔龙欧拉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新搭建的暖棚很是敞亮,合作社的1000多只羊采取集中养殖的方式管理,集中劳力,分工协作,每年将收入的30%投入到合作社的日常运转中,剩余部分用来扩大养殖规模。

过去,草原上养的羊,“夏壮、秋肥、冬瘦、春乏”。“随着舍饲、圈养比例的增加,大大减少了冬春‘两乏关’期间牲畜的死亡和损伤的比率。今年第一季度,这一比率比上年同比又下降了两成多。” 甘南州畜牧兽医局畜牧科负责人后焕文说。

“公司+合作社+农牧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新型畜牧产业方式的发展,让甘南传统的畜牧业探索进军到了“工业化”领域。现在,甘南形成了以安多、雪原等肉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华羚、雪顿、燎原等乳制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畜产品加工营销产业集群,被国家乳制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牦牛乳都”荣誉称号。

畜牧业的提质增效,让甘南不堪重负的草原获得了休养生息。

转型升级,从逐水草而居到开门迎客

咬定“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

如今,追寻自然、返璞归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精神休憩的消费需求。

顺大势遂民愿,曾经“养在深闺少人识”的甘南草原,以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源远流长的人文底蕴,打造起了全域旅游,吸引来了四海宾朋。

2019年的盛夏七月,甘南草原风景如画,绿草如茵。“一会一节”国际性盛会在这里举行开幕式。最美的时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了最美的地方,开启共享美丽的旅游之约。

擦亮“九色甘南”的金字招牌,甘南夯实“生态底色”,展开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加快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进度。借此,一个个“藏家乐”“牧家乐”应运而生。异彩纷呈的乡村旅游,将甘南一个个原本闭塞的无名小村带向了广阔天地。

如今,碌曲县尕秀村成了“网红打卡”之地。到尕秀村体验独具特色的藏家风情,成为一批批慕名而来游客的新选择。

在牧区,做饭是妻子的事。但如今,旦正昂秀,这位大男人却成了尕秀村里的“厨艺高手”。“我今年7月开始营业,已经收入5万元了!”旦正昂秀高兴地对记者说,他开办的央庆牧家乐收入喜人。

良好生态带动了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反过来又促进了生态保护。

2017年之前,旦正昂秀还是主要以放牧为生计的牧民。如今,他将原有的130头牛卖掉了80头,只剩下50头由老人在草场经营。

生态让生活更绚丽,生态让生产更兴旺。如今,尕秀村已有67户村民开办了牧家乐,参与牧家乐经营的达400人。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开始从传统畜牧业悄然转型到旅游业,为保护草原、保护母亲河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新闻推荐

玛曲县公安局关于启用新增智能交通监控抓拍设备的公告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道路行车秩序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确保道路交通安全、文明、畅通,有序。...

玛曲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玛曲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