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桥,一条路托起五万人的致富梦

甘肃经济日报 2019-07-03 01:00 大字

建设中的玛曲黄河特大桥

2015年10月29日,玛久二级公路隆重开工(资料图)

改造前后的玛久二级公路

1979年竣工通车的“首曲第一桥”(资料图)

一座桥,静静地伫立在大河之上,俘获着路人艳羡的目光,静听潮起潮落,坐看日月升恒,四十年来承载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不远的下游,又一座比她“颜值”更高、体型更优美的大桥已初具雏形,挺拔的墩柱、笔直的桥身,犹如一条“巨龙”横跨在大河南北,这座总长1011米、黄河上游最长的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玛曲黄河特大桥,已进入完工倒计时。

这是一场世纪之约,四十年跨越时空的守望,大桥如彩虹卧波,又如骄龙盘旋,只是岁月沧桑了容颜,四季更替,世事变迁,两代路桥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

日月交替光阴转,寒往暑来又一年。6月25日,夏至刚过,接连几场大雨,玛曲草原绿毯似的草地铺向远方的天际线,绿得让人心醉,瓦蓝的天空一碧如洗,朵朵白云在广袤的草地上投下一片片影子,天地如一幅大气磅礴的画卷,各种被称作“格桑花”的小花竞相绽放——白的、黄的、蓝的,将草原装点的如同繁星点点的夜空。经历了漫长冬天煎熬的牛羊,自在地甩着尾巴,间或抬头瞅一眼路边的行人,兀自低头啃食着青草,小牛犊、小羔羊们跟在妈妈身后上蹿下跳地撒着欢。2016年11月9日,承建G345线玛曲至青海久治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的甘肃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欧拉路口至久治大桥土建工程先期实施的前提下,适时拉开了大桥施工的帷幕。当天,大桥首根桩基开钻,至今天主桥现浇段合龙,上千名建设者经历了959个日日夜夜的艰苦施工,终于实现了大桥主体工程的阶段性胜利。接下来,项目部将精心组织,优质高效的完成桥面铺装、防撞墙、附属工程等施工项目,实现10月份交付通车的既定目标。

肩负使命路桥铁军挺进高原

玛曲,位于甘肃西南,甘、青、川三省交界处,东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阿坝县为邻,西面与青海省久治县、甘德县、玛沁县毗邻,北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是一个藏民族聚居的纯牧业县。区域优势明显,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经济结构单一。2013年,在中央提出支持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后,为贯彻落实发展和稳定这两件大事,加快提高广大农牧民生活,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甘青两省交通主管部门加强了沟通、衔接,多次就甘青省际通道规划布局、建设标准、建设时序等方面交换了意见,将尕海至久治等公路列为“十二五规划”建设的重要省际通道公路之后,随着尕海至玛曲段二级公路的改扩建完成,作为连接通道重要组成路段的玛曲至久治黄河大桥段道路改造终于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2015年10月29日,在玛曲县委、县政府的主持下,玛久二级公路隆重开工。玛曲县领导在致辞中称该项目是“玛曲建县以来投资最大的建设项目,是五万藏族同胞期待已久的民生工程”。四年来,县上领导多次莅临施工现场调研指导工作,亲自部署征地拆迁工作,定期过问、督促项目推进进程。甘肃路桥作为牵头承包人,自进场以来,把群众的期盼化为前进的动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感,组织精兵强将,科学谋划、合理安排,优质高效地完成了施工任务。

玛久二级公路沿原X418线布设,其中县城绕境段为8公里新建路段,其余64公里为既有线路加高、加宽、裁弯取直改扩建施工。改造前的X418线为县乡道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且年久失修,车辙、坑槽、松散、拥包现象严重。丰富的地下水使得地表湿地、河汊、湖泊遍布,路基长期受地下水浸泡,每年冬春交替时节翻浆此伏彼起,过往车辆苦不堪言。项目部发挥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的优势,在施工中不断优化设计,通过施工使线路更接近原地貌、使线路走向更具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尽量利用既有线路在原线路基础上加高、加宽,避免了对草场、山体大开大挖的破坏。项目部对山体开挖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在生态恢复方面,邀请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大学草原系两位研究员做生态环保恢复技术指导。实在无法回避的挖方段,开挖山体用混凝土框格梁防护,框格内及时以植生袋回填,路基边坡则移植清表土草皮,或播撒草籽,项目实施的“草皮异地移植”工艺多次得到上级领导和单位的表扬。无论山体回填植生袋,还是边坡移植草皮或播撒草籽,都收到了当年实施、当年见绿的效果。由于生态恢复方式得当、措施到位,大多数路段当年秋季已经与周边草场地貌浑然一体,看不到施工的痕迹,难怪过往牧民群众夸赞改造后的玛久二级公路“像是从草原上长出来的”!

2017年8月,县城黄河以南欧拉路口至阿万仓镇40公里道路改造完成,经过加宽加高取直后的原X418线升级为二级公路,并被纳入国家路网。从X418线到G345线,不只是名称的改变,而是脱胎换骨的变化。改造后的玛久二级公路,路面宽达10米,局部(县城绕境段)路段12米、大山越岭段局部7.5米,辅以反光标线、波形护栏,坡度平缓、弯道转弯半径较之以前增大,车辆通行能力提高,舒适性、安全性也大幅度改观。以前,从县城到阿万仓镇,小车得一个小时以上,大车则得走一个半小时,现在,小车40分钟左右轻松到达。草原深处,深色路面与黄白标线成就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百里之间,公路随地势左右徘徊曲折、跌宕起伏、静谧深远,伸向远方天地相连的深处,仿佛通向梦中的香格里拉。路边触手可及的青草和野花、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大海一样无垠的绿草地,好一幅车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青山绿水图!

不负重托雪域高原再起彩虹

黄河从青海一路奔腾而下,自西向东从玛曲西南进入甘肃境内,在四川唐克一个华丽的转身,又自东向西经玛曲流回青海,绕了一个180°的大弯曲,形成了壮美的九曲“黄河第一湾”和“大河向西流”的天下奇观。这个“U”型的大弯,使得黄河在玛曲的流程长达433公里,占黄河在甘肃段总流程的59%,黄河眷恋玛曲草原,玛曲不负黄河厚爱!入境时的水流量仅占黄河总流量的20%,出境时水流量增加到65%,在玛曲段的补充水量占黄河总水流量的45%,因此玛曲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原始生态湿地,被誉为黄河母亲的“蓄水池”和“中华水塔”。

有河就有桥。从巴彦喀拉山到渤海之滨,五千余公里黄河有四百多座桥梁,仅甘肃境内就多达六十座之多。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漫长岁月里,尤其在玛曲这个以游牧业为主的落后地区,黄河一直以来是横亘于两岸不可逾越的“鸿沟”,河道狭窄的地方,人们用钢索、木材搭建简易吊桥、浮桥;河道宽阔的河段,人们则抓着马尾巴趟水渡河,冬天则直接从冰面上穿越,坠亡、淹溺事件时有发生。

1976年4月,甘肃省公路局第二工程队(现路桥集团第二分公司前身)奉命在玛曲县城南3公里处,开始修建真正意义的“桥”,至1979年8月历时三年,一座投资522.36万元、长280米、宽7.5米的3孔70m钢筋混凝土等截面箱型肋拱桥建成通车。这是甘肃省在少数民族地区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桥梁,也是全省公路交通第一座采用无支架施工的大跨径箱型肋拱桥,施工中首次采用的大跨径箱型肋拱无支架吊装工艺,堪称甘肃省桥梁建设史上的典范。大桥建成,当地政府在桥头立“黄河首曲第一桥”石碑。四十年来,“首曲第一桥”除了运送南来北往的物资行人外,已然成为当地各族群众及游人膜拜的精神家园,大桥两侧护栏上经年不断的经幡、迎风飞舞的风马,寄托着淳朴的藏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摄影爱好者镜头里,“拱桥托日”和“长河落日”两大景观,使得大桥享誉国内外,大批游人纷至沓来,助推当地由单一的游牧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型发展。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薪火相传。在新建的黄河特大桥工地上,有三位当年参与“首曲第一桥”建设者的子女,两代路桥人子承父业,从肩扛手提到高度化机械施工、从小打小闹到跨江跨海大桥,变化的是机械设备的日益“专精尖”和桥梁规模的不断“高大上”,不变的是路桥人“筑路架桥,造福社会”的初心和使命!父辈们有的已经作古,有的已近耄耋之年,“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他们若有幸亲临一睹新桥的雄姿,心中该作何感想?

在世界桥梁建筑领域,有这样一则公认的观点:“纵观世界桥梁建设史,上世纪70年代以前要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而到了21世纪,则要看中国。”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跨度超400米的斜拉桥、悬索桥分别有114座、109座,我国就分别拥有59座、34座;全球在建及拟建的主跨400米以上的斜拉桥、悬索桥分别为49座、37座,我国就分别占据了39座、29座。港珠澳大桥、北盘江大桥、矮寨大桥、丹昆特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四渡河大桥……“基建狂魔”以五年新建9万座桥梁的“中国速度”,不断刷新着“最长、最高、最大、最快”的世界纪录,冲击着世人的视听神经,“中国桥梁”和“中国高铁”一道,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真所谓“穿云跨海行天下”!

玛曲黄河特大桥是路桥集团承建的第一座采用挂篮悬臂施工工艺的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刚构-连续组合梁桥且长度超过1000米的大桥, 总跨26跨,引桥采用21×30m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连续箱梁,主桥采用52m+3×90m+52m五跨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刚构-连续组合结构桥,22-26跨为挂篮悬臂现浇施工段,其中主河道3跨为90米大跨度,施工难度较大。在缺技术、少经验的情况下,请专家进来讲课,派人员出去学习,一个难题接一个难题“死磕”,虽历经艰辛,却守得云开日出,一些技术难题得以攻克,一批技术人员在历练中成长。跟国内的世界之“最”相比,玛曲黄河特大桥虽然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正如当年中国建设者求助国外同行却遇到傲慢的“NO”一样,经过多年的砥砺奋进,如今轮到我们淡定地接受洋人的仰视。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繁华过后的淡定。人生如同果树,在风雨中成长,在阳光下开花,繁花落尽,硕果累累。花季的烂漫,雨季的忧伤,都不该被淡忘。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路桥人定会以“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的英雄气概,让世人看见跨江跨海大桥建设的“路桥力量”!

在玛曲这块10190平方公里的沃土上,生活着5万以藏民族为主、世代以游牧为生的群众,却载有多达70万头(只、匹)的牛、羊、马等各种牲畜。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5人,载畜量却高达70头(只、匹),因为这里拥有“亚洲第一优质牧场”天然草场1288万亩,阿万仓牦牛、欧拉羊为人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餐桌上天然绿色的美味,河曲马至今是牧民役使、边防巡逻的主要骑乘工具。与发达的畜牧业对应的是,广阔的草原、圣洁的雪山、明净的湖泊、神秘的庙宇、五彩的花海,这些天然的、无人工雕琢的风景,不正是现代久居城市的人们放飞心情、寻找心灵栖息地的“天堂”吗?

惟愿,一座桥,一条路,连通国家富民政策“最后一公里”!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伟大时代的伟大工程支撑,玛曲一定会和全国各地一同步入小康社会!

(扇俊杰何海林)

新闻推荐

马蹄踏水 舞动草原

6月22日,在玛曲县河曲马场,几匹河曲马在草原湿地旁奔跑。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纯牧业县,也是中国名...

玛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玛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