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清清洮河水

兰州日报 2017-09-27 00:00 大字

夏初去九寨沟,在碌曲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流淌着一条静静的河流,那水面平静极了,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水藻,似乎触手可摸。那不太宽的河流,弯来绕去,一直流到绿绒般的草原深处……

坐在河边桥头的我突发奇想,我的家乡如果有这条河的十分之一水量,那将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导游介绍,这是洮河的上游。

我真有点不相信,洮河怎么跑到这儿来呐!

孤陋寡闻的我一查旅行图,果然是洮河,她的源头正是在碌曲县和青海东南交界地带,流经甘肃的卓尼、临潭、岷县、临洮,注入永靖县境内的刘家峡水库。

曾经去过岷县、临洮的我见到的洮河完全是另一番模样,那里的河水滔滔,巨浪翻滚,一往无前,不然,上游的木材怎么会顺水运送到兰州的木厂里?而碌曲草原的黄河水没有一点浪花,平得像一面锦缎,映着蓝天白云,无声无息,平静得宛如一个羞涩安闲的小女孩。

洮河,勾起了一个尘封已久的片段

那是大跃进的1958年,在“超英赶美”“一天等于二十年”的狂热中,一个被称为“山上运河”的工程引洮上山开工建设。计划在岷县梅川的古城修一座水库提高水位,把洮河水引到定西地区的干旱山地和庆阳地区的董志原。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壮举!

各村一批批军事化编制的农民开发到远离家乡的工地。记得我们村参加建设的民工第二年探家时,集体在食堂的高台阶上列队唱一首意气昂扬的歌曲:“亲爱的父老们……”刚唱了几句,有些人热泪横流,泣不成声。乡亲们谁也不清楚,这些人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炼狱”,在菲薄的物质条件下,当年的民工硬是靠着钢钎和铁锤在石崖上凿进炮眼,用小木轮推车运送巨石。

引洮工程的消息和捷报不时见诸报端。我们县工区的喜讯也不断出现在县报上。后来,令全县人自豪和鼓舞的是,榆中工区出了一个“三上喇嘛崖”的英雄人物周占龙,省报上介绍了这位爆破手登上飞鸟难至的悬崖绝壁,打洞放炸药的事迹。

现在说起这件事,年届八十的周占龙还是兴奋不已,他回忆,喇嘛崖高度2000多米,民谣有“看到喇嘛崖,神鬼不敢来”。要在半崖开一条路,不然就无法施工。凭着年轻人的朝气,他和另一位同伴几次冒险登到半崖,炸平了通道。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辛,一个可装19吨半炸药的药池终于凿成了。一声炮响,惊天动地,榆中工区率先放了一颗“卫星”。周占龙被评为甘肃省劳动模范。1959年国庆十周年,他参加了国庆招待会,登上天安门观礼台,目睹了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第二年他又一次去北京,参加全国民兵代表大会,接受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得到了一支半自动步枪的奖品……

高歌猛进的故事并没有持续多久,天灾、饥馑接踵而来,有民工逃了回来,据说是有些人在深山老林里转悠了一夜,结果是在原地打转转,被抓了回去。不久,引洮工程“下马”,去洮河的战士们背着包儿返回家乡,他们如战场上惨败的乏兵败将,偷偷向父老乡亲讲述修洮河的艰辛故事。一个长辈带回来的宝贝儿就是一方泛着墨绿色的洮河石,央求我为他们刻一副名章作为纪念,据说用这种石料雕出的砚台还是中国的四大名砚呢……

新时期,引洮工程又一次开工,据介绍,蓄水库建在了九甸峡。我想,如今从工程设计、技术力量、工程进度绝非五十年前相比,心里总默默祝愿这一惠民工程早日完工,造福于百姓。

九寨沟回来不久,我随一位朋友去他定西的宁远乡老家玩。这儿是典型的黄土地,山山洼洼还是千百年的那个样儿,却是山顶到山脚一层层梯田呈着嫩绿,高压铁塔和耸立的信号塔昭示着时代的变迁。朋友家还保留着几十年前的老宅院,墙皮斑驳,瞭望土匪的“高房”摇摇欲倒。尽管前院青堂瓦舍,窗明几净,主人还是住在老宅,恐怕他是为了怕忘却以前那艰苦的岁月,有点“忆苦思甜”的味道。说到山区以前吃窖水、涝坝水,到集流窖的历史,主人有点兴奋,粗粝的手拧开了水龙头,顿时,清凌凌的水喷涌而出:“这是洮河水哩!”

我真有点不相信,无法把水龙头冒出的水与碌曲草原那清清的洮河水联系起来,可一想,不是嘛,我家乡榆中北部山区的山梁上不也通上了网络般的水管吗?

主人没有关上水龙头的意思,任其尽情地喷射于承接在下面的大水缸里,哗啦啦的声响似乎在宣告,在昭示,洮河水终于引到了干旱的黄土大地上……

那一刻,我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了。几乎半个世纪,甘肃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可以自豪地告慰那些曾经为引洮上山谋划、流汗,甚至献出生命的人,定西人总算喝上了清清的洮河水,他们昔日的理想和努力已经化为现实!

炎炎夏日里,家乡的兴隆山下,呈现出一片烟波浩渺的人工湖,人们奔走相告:洮河水来了!一时,群情振奋,纷纷涌向如天降甘霖的地方,他们望着碧波荡漾的湖面,久久徘徊不愿离去。这是一片圣湖,宽阔的水面碧蓝碧蓝,平静得像一面硕大的镜子,倒映着巍巍青山和蓝天白云。

当年三上喇嘛崖的周占龙老人听到消息,觉得好像听到神话一般不可想象,他说,引洮工程“下马”的一个原因是经过北京来的专家估算,这个工程得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才能完工。恰恰开工不久,就遇到六十年代初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不得不停了工。前些年他也看到引洮工程又一次开工的新闻,没想到才几年,洮河水奇迹般地出现在自家门口。将近五十年,半个世纪,几代人的希望,几代人的梦想,梦幻般的呈现在眼前,清清的洮河通过像血管一样的水网,输送到干涸的山区。怎能不让他感动,怎能不让他感谢这个时代!

新闻推荐

白银市党政考察团来我州考察学习

本报讯(记者加次力)5月16日至17日,白银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旭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林邦带领白银市党政考察团来我州,考察学习环境卫生整治、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碌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碌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