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州女人:昂首走向小康路

甘南日报 2019-06-19 09:07 大字

记者王力通讯员王丽霞

临潭古称洮州,文化底蕴深厚。以洮绣、彩绘等为代表的民间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上午9点,临潭县城关镇下河滩村。村主任丁桂英的电动车,停在了贫困户李元元家的门口。

“我前几天编的那个花瓶卖了吗?”53岁的李元元阿娘从炕上迎下来,笑眯眯地问丁桂英。

干净的屋子里,一对玫红色串珠花瓶与其中插着的布艺花朵相互映衬,格外美艳。炕上,一个白色的廉政文化抽纸盒刚织完正面的“公正”二字。

李元元是下河滩村的兜底贫困户。丈夫早逝,她也在2012年查出患有宫颈癌,无法从事体力劳动。长期以来的保守治疗,让原本拮据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

“掌柜的在世时租了十几亩地。现在不能劳动,就靠这点儿手艺,反正闲坐不如捻麻线。”乐观开朗的李元元面色红润,没有丝毫病态。

2016年,病情好转后,李元元学会了编织串珠工艺品,并很快成了下河滩村有名的编织能手。

今年1月,在丁桂英的鼓励下,李元元成为洮绣扶贫车间的一名员工。签下合同后,车间订单不断,她也一直有活干。

同样是贫困户的张玉兰擅长织毛衣、做鞋垫,敏秀芳擅长手工刺绣。在加入扶贫车间前,她们在农忙时务农,农闲时照顾子女老人,与赚钱无缘。今年,她们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在照顾家人之余,专心做起了手艺活。

没有产业支撑,脱贫难上加难。下河滩村以回族群众居多,受生活习惯影响,妇女就业难度大。

村“两委”班子与帮扶工作队、包村工作组、群众代表多次开会研究,决定让丁桂英先把闲在家里的妇女们动员起来。

“如果能让大家足不出户地赚钱,就去掉了我的一块心病。”头脑活泛的丁桂英想到了女人们都擅长的刺绣手艺。

这一想法得到了村委会其他班子成员和镇上的支持。

前期动员了七八名妇女,购买了十台缝纫机,组建了洮绣小作坊。

经过多方努力,2018年11月,丁桂英将小作坊注册成立为临潭县洮绣传承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随后被县上认定为扶贫车间。

被认可是好事,但动员更多妇女加入扶贫车间却费时费力。

“有积极参加的,也有不好动员的。有些人来了又走,还有根本不敢或不愿来的。”丁桂英说。

要脱贫,先要转变思想。“我们自己有钱了,不用向男人伸手,腰杆子也就硬了。”为了确保车间顺利运作,除了镇上和村里几次三番地开动员会,丁桂英还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动员工作。

一番苦口婆心,十几名妇女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加入扶贫车间。签完合同还没开工,丁桂英先给大家发放了1000元工资,女人们心里有底了。

“可以在车间里一起工作,也能把活带回家,不用担心销路。”根据个人实际,丁桂英将人员按照机绣、手绣和手工编织分成三类,除机绣以外的人都可以在自己家里干活。

扶贫车间实现了生产工序化整为零,送车间到村、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人。心灵手巧的临潭女人在家事农事之余,每月至少还能挣到上千元钱。

“说大点,是助推脱贫攻坚;说小点,就是为了让贫困妇女的口袋能鼓一下。”这是丁桂英创办临潭县洮绣传承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洮绣扶贫车间的初衷。

公司卖出第一双手工鞋垫的时候,大家兴奋不已。丁桂英组织妇女们参加县上举办的“陇原巧手”培训班,让大家进一步学习刺绣技巧和手工编织技艺,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创新。同时,公司出资为大家购买原材料,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联系订单。

从开始的传统枕套、鞋垫到现在的各种床上用品、婚庆用品、抱枕、钱包、挂锦、鞋袜和手工串珠摆件、抽纸盒、茶杯垫、餐盘垫等十多种产品,公司生意越来越好,营业额不断上升。

2019年年初,城关镇党委政府为扶贫车间争取到20万元扶持资金。6月,公司把刺绣车间和产品展示厅扩建为集生产、销售、观摩于一体的正规化车间。车间现有长期劳务合同工人36人,其中贫困户24人;临时“炕头”协议工人268人,其中贫困户69人;残疾人32人。精美的刺绣产品和手工串珠工艺品销往云南、四川、青海及甘肃周边地区。

受传统束缚的洮州女人,在扶贫车间里开始了自己的事业,腰包也慢慢鼓起来了。久违的自信,重新回到了她们的脸上。

新闻推荐

临潭:“一会一节”准备工作有序推进

本报临潭讯距“一会一节”越来越近,临潭县节会前准备工作紧张有序推进。扶贫车间建设现场,甘肃三建项目负责人告诉...

临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