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为艺术之本 访民族音乐教育家丁晓莉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华静文/图
丁晓莉
现任兰州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授,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外聘教授。198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数十年来陆续创作出了花儿《漫漫花儿》《尕老汉喜气洋洋赞改革开放》《花海放歌》;兰州鼓子表演唱《鼓子唱出新篇章》《盛世抒怀》《赞五泉》等作品。其中《漫漫花儿》《赞五泉》在甘肃省第四届、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二等奖。担任甘肃省第三届声乐大赛、第二届黃钟声乐大赛、第一届原生民歌大赛评委。出版专著《哈萨克族民族音乐文化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在《当代音乐》等刊物上发表原创歌曲《九州台》、《我忆兰州好》等十余首。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馆明斯克中国文化中心于2017年8月17日举办了由她主讲的《传承弘扬文明价值精髄,秉承陇原文艺优秀传统》的主题讲座,受到白俄罗斯音乐领域学者及广大师生的高度评价。
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丰富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独特的音乐文化,使流传于这块土地上的音乐元素色彩斑斓、风格杂呈。其中,民歌的流传最为广泛和普遍。陇原各族同胞用代表本民族典型生活样式的朴素形象作为民歌的构成因素,美丽风光和在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形象都摄取到民歌中。丁晓莉,就是这样一位长期致力于高等音乐教育和研究、传承、创新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甘肃省民族音乐教育家。
“甘肃民歌浩如烟海,甘肃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甘肃人民刚毅的性格。同时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甘肃民歌音域宽广,节奏自由,声音高亢、嘹亮,使人感到一种追求高亢、粗犷质朴的审美效果。”丁晓莉这样介绍甘肃的民歌。
“创新为艺术之本,人品乃师德之魂”——这是丁晓莉从事高等音乐教育30年来践行的座右铭。丁晓莉说:“做一名音乐教师是我从小树立的理想!”怀揣着这一理想,她在历经上山下乡,在中等师范学校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懈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奋进。1985年,丁晓莉考入了梦寐以求的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1989年毕业至今,在兰州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任教。主授《声乐》、《花儿演唱》、《兰州鼓子演唱》等课程。
作为一名高校音乐老师,丁晓莉认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在非遗的民族民间音乐技艺传承中、在文艺繁荣发展中担负着应有的社会使命和民族责任。”耕耘在教学第一线的丁晓莉在教学之余热心于甘肃地方音乐文化瑰宝——花儿、兰州鼓子等地方传统音乐的实地考察、传承、创作的研究。2013年7月至2018年4月,丁晓莉专门去甘肃省临夏、临潭、定西、岷县花儿的核心流行地进行采风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她深入田野,收录花儿演唱素材,潜入当地文化馆、群众艺术活动中心,查阅花儿文献和了解花儿发展现状。丁晓莉回忆:“每次调研活动我都要求自己做到既‘身入’,又‘心入’。我们主要通过与当地从事花儿研究和演唱的专家、学者、歌手进行交流座谈、走访从事花儿演唱的民间艺术家,听取意见、建议、了解情况,多次到临夏、松鸣岩采风,拜访花儿传唱大师马金山老人,跟他学唱极具代表性的花儿曲令,收录花儿曲,参观临夏博物馆、马家窑、齐家窑文化博物馆,这一切极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
为了研究兰州鼓子,丁晓莉到安宁鼓子传习所、水阜、金城关等地学习、了解兰州鼓子,拜访兰州鼓子老艺人魏世发老先生,收集并学唱兰州鼓子代表性曲牌。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将兰州鼓子唱腔基本曲牌越调类的《慢诉》以女声表演唱形式第一次搬上舞台。“让女学生身穿印有中国传统水墨画荷花图案的水红色长裙、手持印有荷花图案的传统团扇清雅婉转演唱一曲《张松献川》,在此基础上选择兰州鼓子唱腔基本曲牌牌调类的《三朵花》,填上自己创作的歌唱兰州的新词,以男女声对唱的形式表演《兰州鼓子唱新篇》。这一作品以它独特而新颖的艺术魅力展现在兰州文理学院重大教学活动和接待国内国外专家学者特色艺术教学展示的舞台上,得到一致好评,这让我非常欣喜。”丁晓莉说。兰州鼓子传承人陈增三看过他们的演出后,拉着丁晓莉的手,激动地说:“谢谢丁老师,你把鼓子咋改编得这么好!你们兰州文理学院做了件大好事,兰州鼓子后继有人了。”得到老艺人的肯定,鼓舞了丁晓莉和她的学生们。
丁晓莉告诉记者:“2017年,省政府对兰州文理学院进行合格本科学位授权的评估,期间向评审专家进行特色艺术教学成果展示是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就在这重要的时刻,我做了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就在我手术后第十三天,为了特色教学展示,我由家人陪护到学校给学生开始上课排练。当时我的两个鼻孔还塞着棉球戴着口罩,一说话就撕裂……”当时她就是忍着这样巨大的痛苦如期完成大型兰州鼓子表演唱《赞五泉》。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创编的大型兰州鼓子表演唱《赞五泉》于当年4月14日在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启动仪式上首演成功。
“我希望在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符合现代审美要求,在传统唱词、唱腔上进行改编,在表演形式上大胆创新,以多人表演唱的形式,以多变场景式队形变化,将花儿、兰州鼓子唱响在大学音乐教育的课堂,呈现在音乐特色教学成果的舞台上。”回顾自己三十年的音乐教学工作,丁晓莉始终注重在“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培养,并在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上下功夫。丁晓莉说:“我认为课程要立足于本歌种、本民族传统的演唱方法、风格、特色,以代表性的经典传统曲目的学习实践为切入点,又遵循高校音乐院系传统声乐,教学体系,将美声、民族以及流行唱法运用到花儿演唱、兰州鼓子演唱和藏族等少数民族学生的演唱中。”
对民歌发展的使命感让丁晓莉不敢松懈。“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将我们的优秀音乐文化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抒进我们的教学和作品中,抒进我们的时代里,抒进我们的美好未来。”丁晓莉说:“甘肃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形式,以‘活态’音乐表演技艺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现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由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老一代艺术家的衰老、亡故,一些古老悠久的甘肃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演奏演唱技艺失传。”
面对这一问题,丁晓莉认为:“非遗保护传承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开放视野、拓宽思路,广开传承渠道,从民间到课堂,从个人到群体。”多年来,兰州文理学院根据甘肃地方民族地域特色和地方音乐文化发展需要,积极打造特色课程,给学生开设了《花儿演唱》、《兰州鼓子演唱》、《裕固族民歌演唱》等特色课程,丁晓莉承担起特色教学之重任,把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到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教育的各环节。“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加大剧目带动教学力度,积极打造原创剧目,极力推出好作品,挖掘弘扬甘肃地方文化。”丁晓莉坚定地说。
访谈尾声,丁晓莉告诉记者,对甘肃地方音乐,我们的音乐教育者应积极肩负起本土音乐舞蹈的文化生态使命。当然,我们已积极行动起来,比如在我们学校的公共选修课中开设了《花儿演唱》等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特色课程,通过民族民间音乐走进高校的课堂,实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高层次的传播。当今社会正在急速转型,我们必须要更深入了解以花儿、兰州鼓子等为代表的甘肃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发展及传承现状等等。良性的文化生态要求以花儿、兰州鼓子为代表的音乐文化教育的多样性,从学术研究、现代创演、文化产品生产、社会经济适应度、文化旅游策略等诸多方面来进行。只有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新手段,才能实现甘肃地方音乐文化不断推陈出新。
新闻推荐
本报临潭讯距“一会一节”越来越近,临潭县节会前准备工作紧张有序推进。扶贫车间建设现场,甘肃三建项目负责人告诉...
临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