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 走出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之路

甘肃农民报 2019-09-28 06:13 大字

本报特约记者 金树军

九月的甘南草原,秋高气爽,绚丽多彩。9月20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发展成就巡礼全媒体集中采访团,来到合作市面山绿化工程卡加曼乡录豆昂村退耕还林区。这里草木茂盛,面山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工程,使合作市面山森林覆盖率由当初的27.8%增加到68.2%,城区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

为了使退耕还林失地农牧民增加收入,合作市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将建档立卡贫困农牧民就地转换为草管员、护林员。卡加曼乡录豆昂村村民张尕龙老人高兴地说:“过去我家里困难得很,地里种点青稞,青稞炒面是主食,穿衣吃饭经常发愁。现在我的地退耕还林了,每年有补偿,我又是生态护林员,我和老伴一年收入2万多元,国家政策太好了,我老年享福了。”在合作市像张尕龙一样的护林员有500多人,从生态保护中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

甘南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被誉为“青藏高原之肾”和“中华水塔”。曾经一段时间,由于气候变暖,草原超载放牧、森林过度采伐等原因,甘南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直接威胁到黄河长江流域生态安全。针对这一现状,甘南州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力度。甘南州林业草原局副局长权宏林介绍,近年来,甘南州围绕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建设,突出规划先行,建设定居点174个,定居游牧民14524户73708人;建设牛羊育肥和奶牛养殖小区59个;治理草原鼠害1573.5万亩;治理流动沙丘3.55万亩;小流域治理125平方公里;建设青稞生产基地25万亩。

同时建成禁休牧和划区轮牧围栏、严格推行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全面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核减超载牲畜单位。累计实施退耕还林33.1万亩、各类荒山造林(人工造林)53.21万亩、森林抚育40.2万亩、封山育林31万亩,义务植树1660万株。湿地保有量面积达到48.88万公顷。通过加强生态保护,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之路。

在加大生态保护的同时,甘南州围绕“抓龙头、建基地、创品牌、带农户、促增收”的思路,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合作市绿丰源草畜有限责任公司流转土地1256亩,带动贫困户20多户发展畜草产业。打造的花海田园综合体吸纳当地困难群众就近就业60多人,年发放务工人员工资52万多元,增加了群众收入。

牦牛乳资源是青藏高原农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甘肃华羚乳品集团有限公司20多年来,不断开拓创新,建成了国内首家牦牛乳产业园,采用“公司+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着力打造牦牛乳全产业链,直接带动农牧户10.6万户,使更多的农牧民获得了现代农牧业的“红利”。

甘南是距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特殊的地理地貌和传统文化,古朴神秘的宗教文化、浓郁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光辉灿烂的红色传承文化,成为甘南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源头活水”。甘南州坚持全域一盘棋,按照“点上抓景区、线上抓景点、面上抓景色”的工作思路,先后实施了59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化了全域旅游的空间布局。与此同时,通过举办香巴拉旅游艺术节、锅庄舞大赛、赛马大会等一系列重大节庆活动,向国内国际和五湖四海展示了甘南形象、传播了甘南声音、讲述了甘南故事。

为了实现生态红利全域共享,甘南州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持续推进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建设,营造了全域干净宜人的旅游环境。每年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任务中选择60个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作为旅游专业村进行重点建设,已建成旅游专业村184个。采取政策指导、项目扶持、惠农贷款、免费培训等方式,发展农牧家乐1784家。以“甘南有礼”为主题,将牦牛、藏羊、蕨麻猪、山珍野菜、青稞酒等原生态农林牧副产品开发包装成旅游商品进行销售,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使农牧民挣上了旅游钱。

新闻推荐

特合巴的汉语文情缘 合作市初级中学 胡瑞丽

特合巴是我去年带过课的高一藏族学生。我是他曾经的汉语文老师。是汉语文,不是语文——对于一个“纯藏”孩子而...

合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