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70载初心不改 守护那一片绿色
本报记者吕霞
曾经的甘南,深度贫困、生态脆弱、发展滞后。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甘南州各族人民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将昔日贫穷落后的藏区建设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新甘南。如今,全州各族人民已经阔步迈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9月20日至21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全媒体集中采访团一行来到甘南,共同见证甘南70年来所迸发的神奇力量。
敢向天公要绿色
曾经一段时间,由于气候变暖、草原超载放牧、森林过度采伐等原因,甘南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直接威胁到黄河长江流域生态安全。
如何让生态不再恶化?甘南州下定决心,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力度,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生态扶贫、矿产地质环境、生态补偿等工作同步开展、齐抓共管,出台了一系列建设管理规划,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等工程,生态环境得到修复,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合作市面山绿化工作便是其中之一。
站在甘南州合作市北端的山顶上,上万亩灌木林尽收眼底,与碧绿的草原交相融合,宛如一幅优美画卷。
合作市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李明军告诉记者,近年来,甘南州以合作市城区面山区域为中心,在合作大规模实施了退耕还林、面山造林等生态工程,累计完成绿化基地八处,完成面山绿化4.07万亩、建设绿色生态长廊27.1公里。面山区域森林覆盖率由建市初的0.72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07万亩,面山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27.8%增加到68.2%,城区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甘南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被誉为“青藏高原之肾”和“中华水塔”,是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和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了守护这片热土,甘南州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举生态牌、谋生态策、走生态路、吃生态饭”。
甘南州副州长王建军告诉记者,为改善甘南州生态环境,提高黄河水源涵养能力,促进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批复了《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规划项目自2008年启动以来,完成游牧民定居工程14524户73708人;建设牛羊育肥和奶牛养殖小区59个,建设暖棚14836座;(转5版)
新闻推荐
根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分解下达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通知》(甘农发﹝2019﹞169号)文件要求,下达合作市2019年高标...
合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合作市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