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首届“甘肃最美护林员”(上)

甘肃日报 2019-02-21 04:36 大字

魏生明(右二)监测观察柽柳条叶甲虫。

焦辉在认真记录监测仪器上的数据。

迭部县益哇林场护林员杨安生(左一)。

王保华(前右二)带领队员们进行冬季森林防火巡查。

闫平在绿化作业现场。本版图片由省林业和草原局提供,均为资料图。

编者按:有这样一批从业者,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却肩负着几代人“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绿色梦。他们常年以大山为伴,以林木鸟兽为友,在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信息闭塞、生活艰苦的林区里,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守护着一草一木。任凭寒风凛冽,烈日炙烤,在每一座山头留下了他们的脚印;哪怕沐风栉雨,跋山涉水,每一条小溪都见证过他们疲惫的脸庞。他们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在这个绿色的“大舞台”上,用青春和汗水演绎着脉脉深情,换来的却是甘肃生态的连年恢复。他们就是——甘肃最美护林员!

近日,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评选出首届“甘肃最美护林员”,本报记者追踪记录10位获奖者“最平凡、最感人”的故事,以飨读者。

让平凡岗位绽放光芒

——记金塔县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大队护林员魏生明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从当了护林员起,十年来,魏生明管护的责任区内从未发生过一起毁林案件和森林火灾事故。

“从未发生”,这4个字说起来容易,但凡接触过林业工作的人都能懂得其中的不易。可魏生明做到了。

魏生明今年52岁。2008年7月,他被酒泉市金塔县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大队聘为专职护林员。从此,他的人生和林业紧紧连在了一起。

在担任护林员之前,魏生明对林业没有过多的接触。刚上岗时,他几乎什么都不懂。

可这并没有难倒他。为了尽快掌握业务知识,魏生明除了通过书本、网络学习,向专家请教外,一上岗就深入管护区域,了解林情。

实践出真知。很快,魏生明将管护区域的每个地理位置及特征、林木种类、动物栖息种类都熟记于心。

对于护林员来说,巡护是最重要的工作,而护林防火又是巡护中的重中之重。

多年来,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平常时日,魏生明都坚持巡查,从未间断。空旷地带使用望远镜瞭望,隐蔽地带徒步前往,虽然每天重复着枯燥乏味的工作,他却从不马虎,从未懈怠。

巡护的重点是否到位?还有哪个隐蔽地带没有走到?魏生明时常告诫自己绝不放过一个沙丘,一条小沟,一个可疑的人,一处细小的隐患点。

巡查过程中,不管遇上本村的放羊人,还是外来的人员,他都反复细心劝说、耐心劝导,用真心、诚心对他们做护林防火思想教育,直至劝离。

不仅在日常工作中尽职尽责,遇上特殊情况,魏生明也展现不一般的勇气和魄力。

2011年8月17日,由于泄洪洪峰流量大、水位升高快,地势高低不平,金塔县潮湖三站和沿线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县林业局立马通知护林员开展抗洪救灾工作。

灾情就是命令。泄洪开始后,魏生明第一时间到达危险区域——潮湖三站地段,24小时值班巡查,并主动承担灾情打探、人员调集、救灾物资运送等任务,及时向防汛领导小组报告值班信息,确保防汛信息畅通。

8月19日早9时左右,潮湖三站地段沙坝突然滑坡,洪水迅速下泄。接到巡查人员报告后,魏生明立马组织其他护林员迅速集结,对危及潮湖三站农田和居民点安全的方向进行全面加固,并将洪水进行疏导。

经过两昼夜的奋战加固,河坝保住了,农田和居民住宅保住了。魏生明和当地群众的感情,也更深了。

在日常巡护公益林之余,魏生明还经常与农户交流苗木繁育、特色林果产业等方面的知识。面对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他先一一记录下来,之后查阅相关书籍、请教专家学习。在自己学懂弄通后,编制课件、编印技术资料,及时给农户讲解。

通过不断的实地操作、观察、实验,魏生明总结出胡杨锈病的“三二一”防治方法,编印了一套“红果枸杞栽培技术”,编制胡杨育苗、修剪、病虫害防治课件4篇,深受周边群众的好评。

为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魏生明还在巡护之余志愿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民31次,1100人次。

平凡的岗位,同样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魏生明,这位普通的护林员做到了。

用心守护绿水青山

——记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护林员焦辉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52岁的焦辉,是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让水河保护站的一名普通护林员。为了保护辖区的绿水青山,为了保护国宝大熊猫的家园,27年来,焦辉“以林为家”,默默无闻地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他深爱着的山林。

护林员工作相当枯燥,每天与大山为伴,与树木为伍,风吹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蚊虫毒蛇更是巡山路上的“常客”。渴了喝口泉水润喉,饿了采些野果充饥,自从踏上这条路,焦辉从来没有后悔过。

保护区内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地形极为复杂,最高处海拔达4000余米,最低处仅为500多米。巨大的海拔落差,使整个保护区环境条件变得极其复杂、艰险。焦辉和他的同事们负责管护的面积大、战线长,巡护道路艰险难行,有些地方甚至无路可走,只能顺着大型兽类走过的足迹巡护……27年来,这样的路,焦辉早都记不清走过多少回,来了多少趟。

在保护区日常巡护工作和大熊猫野外监测工作中,他总是主动请缨前往难度高、危险大的监测点。胳膊被树枝划的满是伤痕,腿被蚂蟥咬得鲜血直流,脚底被磨得起泡,他却从不叫一声苦。多年下来,练就了一身野外生存的好本事,站上的年轻人都亲切地称他为“焦师傅”。

焦辉在巡山期间有一个好习惯,就是上山必备纱布和消炎药,他解释说有时难免会碰见一些受伤的小动物,正因为这个好习惯使很多受伤的小鸟、动物幼崽获救。

有一次巡护过程中,焦辉发现了一头因伤脱离队伍的羚牛幼崽,他冒雨将羚牛幼崽背在身上。好不容易将幼崽转移到安全地点,他又忙着给幼崽冲奶粉、保暖、请兽医,直到幼崽安全获救。

森林防火工作关系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每年的防火期开始,焦辉和同事们就利用车载喇叭、刷写标语、走村串户,以上门打招呼、召开村民大会、拉家常、发传单等多种形式对社区村民积极开展森林防火宣传工作。在自己的管辖区内,焦辉也会不厌其烦地提醒、交流相关监护人,真正做到了不落一个山头,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森林防火工作不是哪一个人能够完成的,群防群治、群策群力,让所有的社区村民共同参与到森林防火工作中,才能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才能确保一方平安。”这句话,焦辉时常挂在嘴边。正是因为他这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虽然先后在多个保护站工作过,但是在他所管辖的片区内,从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

27年前,凭借对这片山林、对护林员工作的“热爱”,让焦辉走进了这片山林;27年来,焦辉本着这份“热爱”,让他成为自然保护事业的忠实守护者、践行者,成为大山深处最美护林员。

守护绿色的卫士

——记迭部县益哇林场护林员杨安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爬遍了林场的每一座山,穿过了林场的每一片林,时时走在前面,处处站在一线。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林场护林员杨安生,用29年的坚守践行着一名普通护林员保护森林生态的庄严承诺。

杨安生1990年开始在林场工作,先后在迭部县林业局尼傲林场、益哇林场从事育林、护林工作,把青春和汗水洒在了迭部的青山绿水间。

迭部县林地面积大,境内农林牧交错分布。近年来随着辖区水电、道路等项目建设日益增多,外来人员不断增加,以及扎尕那景区的开发,林区护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任务十分繁重。杨安生认为,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宣传教育群众增强全民防火意识是治本之策。

每年的11月至翌年5月底是林区防火的关键时期。防火期前,杨安生提前组织管护人员通过藏汉双语广播、标语等方式广泛宣传讲解林业法律法规和防火知识。春节期间,针对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隐患,他和管护人员会重点向中小学生及农牧民群众进行森林防火安全教育;3月,他们会侧重向开展放牧、春耕的群众普及防火知识;4月清明节前后,上坟祭扫群众是法律法规宣传的重点群体;5月,进入林区旅游的游客和进山采摘山野菜的外来人员增多,针对这些群体的防火知识教育也不能放松。

每天,杨安生都要深入林区现场仔细巡查。只要发现有烧田埂、烧肥、野炊等用火现象及一些非法征占用林地的行为,他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防火关键期,杨安生还会进村入户,认真排查和清除火灾隐患,避免火情的发生。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杨安生管护的责任区内从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管护站森林火灾防范、处置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林区群众的护林意识不断提高,法制观念日益增强。

森林资源极其珍贵。但在天保工程实施初期,当地群众还在山上乱砍滥伐、毁林开垦。杨安生便带领管护人员进村、进工地、进牧场进行现场宣讲,让群众切实明白森林生态保护的意义。

一些不法分子偷伐森林牟利,还用各种手段利诱或威胁护林人员,杨安生一直勇敢地与他们进行斗争。近年来,杨安生制止野外非法用火、盗伐林木、乱占滥垦林地等违法行为近千起,参与护林专项活动上百次,并协助森林公安依法处理了一批盗伐林木的不法分子。

护林工作繁重而艰辛,杨安生每天早出晚归巡山查看林情,一天巡护面积不少于10平方公里,饿了用干馒头、炒面充饥,渴了捧口溪水解渴。他常年忍受着林区单调寂寞的生活,与山为伍,与林为伴,几乎每年的春节都是在管护站度过。

前些年林场工资待遇并不高,杨安生的妻子没有工作,孩子上学,母亲也需要赡养,家里的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家里人曾劝他放弃这份工作,但对护林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让杨安生一干就是29年。

杨安生的努力和坚守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近日,他获得了省林草局评选的首届“甘肃最美护林员”称号。杨安生说:“林场就是我的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护林员,保护森林是我神圣的职责!”

迭山深处的“王老虎”

——记白龙江林区迭部林业局达拉森林消防队队长王保华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他是盗伐、盗猎分子闻风丧胆的“王老虎”,他是森林火灾中不畏生死的“拼命三郎”,他是搭起林区、地方汉藏干部群众的“连心桥”,他是接过父辈接力棒、默默守护国家绿色生态安全屏障的“林二代”……他就是甘肃省迭部林业局达拉森林消防队队长王保华。

王保华自幼受父辈林业人的影响,从小就对林业有着特殊的感情,“护好林就对得起自己的饭碗”是他做人做事最朴素的真理。1998年6月,刚参加林区工作的王保华自愿到迭部林业局电尕林场条件最艰苦的然闹检查站工作。当时的然闹检查站山高林密,没有电、没有路,条件十分艰苦,可他硬是留了下来。

那个年代,当地群众普遍存在“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偷砍盗运木材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法分子十分猖狂,一旦有人阻挡了他们的“财路”,就会引来恐吓、威胁,甚至报复。

王保华“不信这个邪”。在他任站长的3年时间里,协同驻场派出所民警处理非法盗运木材案件38起,没收非法偷运木材200余立方米,“铁面无私王老虎”的外号不胫而走,传遍林区。

2012年,王保华被迭部林业局党委任命为电尕林场副场长。大家都说,王保华的职位是“走出来”的,巡山查林、禁毒铲毒,无论爬多高的山,走多远的路,他都要亲自带队、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确保每一个细节稳妥到位。

去年5月,王保华被任命为迭部林业局达拉森林消防队队长。该队不但承担着迭部林区森林、民宅、草原防灭火工作,还担负着达拉林场温泉沟111个林班,57万多亩森林资源的管护。对于这支组建仅几年的年轻队伍来说,工作管理难,工作强度大,责任压力大,很多年轻人对工作没有信心。

王保华针对队员在日常工作中和国有林场改革中存在的困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还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改善工作环境,改造食堂炉灶,改善队员伙食,竭尽全力为队员改善工作生活环境……使大家静下心来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上。

王保华在生活中对大家爱护有加,可在训练中却丝毫容不得情。为了严明队伍纪律,他常年带头参加强化体能、技能训练,着力打造一支快速高效的扑火队伍,确保在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

工作中是铁骨铮铮的“王老虎”,面对父母、妻儿,王保华却满心愧疚。20年来,因为常年在野外工作,王保华陪老人过年的次数屈指可数,在自己最疼爱的女儿眼中,他也渐渐变成了“亲戚”。有一次,80多岁的父母实在想念儿子,坐班车到单位来看他,王保华禁不住泪流满面,和年迈的双亲抱头痛哭。

20年默默奉献,20年青丝染霜,20年栉风沐雨,20年不忘初心。20年来,为了那片深爱的绿色,为了心中最朴素的梦想,王保华在大山深处的工作岗位上,用青春和汗水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职责。他先后获得了甘肃省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从“索取者”到“保护者”

——记敦煌市三道泉公益林管护站站长闫平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赵 梅

“放个老板不当,当林场管护员能挣多少钱,太不划算了!”十年前,“靠林吃林”的闫平,来了个让亲朋好友无法理解的“转身”,成了敦煌市三道泉公益林管护站的员工。

十年后,56岁的闫平成了管护站的站长。他更骄傲的是,从他上班以来,林区就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实现了零事故。

上世纪八十年代,三道泉区域分布着近十万亩的天然植被,天然湿地成为飞禽走兽繁衍栖息的乐园。

1990年,闫平利用三道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养殖业,短短3年时间,他养的羊就由不足百只迅速发展到近600只。他还利用这里丰富的泉水资源开挖40亩鱼塘养鱼。2001年芒硝市场行情大好,闫平又填平鱼塘开始围堰采挖芒硝,收入最好的时候年收入近10万元。

看他成为有名的致富能人,芭子场村民和周边的百姓纷纷效仿,搞起了各种产业。慢慢地,三道泉地区大片的湿地水面逐渐消失,风沙频起,地表植被成片枯死,以北区域还逐渐拢起了一道道扎眼的沙梁,后来被村里人称之为“明沙梁”。

生态越来越恶劣,收入却没有增加。随着养殖和芒硝收入的骤减,加之2009年春季一场数十年罕见的沙尘暴,导致周边农户几乎绝收。

从惨痛的教训中,闫平意识到是自己和附近群众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才导致了家乡生态环境的恶化。

也在此时,敦煌市实施禁牧封育政策,加大了对野生植被资源的管理恢复力度。

闫平带头停止了自己的养殖和芒硝经营活动,主动要求在三道泉地区当一名护林员,并将闲置的60平方米芒硝矿管理房无偿改造成敦煌市国家级公益林管护站点,建成了敦煌市国家级公益林三道泉管护区的初始管理机构。

三道泉管护站的成立,彻底遏制了这一带生态恶化的趋势,走上了自然恢复的道路。

三道泉管护站共有7个人。白天5个人一起上班巡护,晚上留守两个人值班,24小时不间断。以前没有配置交通工具,近64万亩的管护面积全靠护林员自己骑摩托车巡护,管护区域内夏天的温度可达45℃以上,冬季又在零下30℃。

不畏严寒酷暑,闫平和护林员们每天都要深入管护区域巡查,隔天查看无人活动区域是否有采矿、放牧及滥砍乱伐行为。特别是在节假日,别人放假休闲时,正是他们护林员最操心、最忙的时候。他带领护林员守路口、巡滩点,宣传森林防火和林业法律法规知识。

对他们来说,一年四季没有节假日。闫平的家离管护站很近。但10年来,他平时只在周末时回家,若是碰上春季植树,甚至一个月都回不了家。从2012年开始,他已经5年没有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了。

但他没有丝毫怨言。

如今,“明沙梁”栽下的梭梭已经成林,风沙得到了遏制,附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在芭子场村周边构筑起了一道道生态屏障。

闫平说,正是因为他有家乡生态环境从好到差、再到修复变好的经历,所以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所在。

新闻推荐

甘南,捂在心口的家乡

□远归打马走过高原仰望高原更高的地方雪山庄严无尽苍穹星光闪耀摘下星辰撒在高原尕海湖,达尔宗湖,迭部骨麻湖……就...

迭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迭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