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草原转型“绿色经济”
屈维英
土门关位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交界处,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天然分界线。土门关外,青山耸峙,碧草连天,河水滔滔。一辆辆满载游人的大小车辆来回穿梭在两条平行的“天路”上(一条高速公路,一条二级公路),每天将数万名游客送上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甘南草原。
甘南州旅游局的资料显示:2016年,光顾甘南的国内外游人突破1000万,并荣获“最美中国?推动全域旅游示范目的地”称号;旅游综合收入46.78亿多元,超过了传统的畜牧业。
方兴未艾、独具特色的旅游业,正在改变着甘南草原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推动着甘南州经济结构转型。
乡村景区异军突起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如果到甘南旅游,这片4.5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无非是拉卜楞寺、郎木寺和冶力关、大峪沟等几个老景区。而现在,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尤其是自驾游的兴起,一些“非知名”景点摇身一变,成了“九色香巴拉”。其中,不仅包括蜿蜒曲折的黄河首曲、错落有致的高山峡谷、纵横交错的水源河流、大地之肾的湖泊湿地、刀劈剑削般的地形地貌,以及茫茫雪山和冰川遗址,而且几乎包括每一块绿毯般的草原、每一座一绿到顶的丘陵、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每一片明镜般的海子。当地的人们谦虚地称其为乡村景区。
甘南州迭部县西北角的扎尕那,堪称新兴乡村景区的典范。这里三面石峰环拱,松柏凌空,清流激湍,四个藏、汉村落宛如四个花朵点缀其间,组成一座仙境般的天然石城。石城内,土地平坦,绿草如茵,村舍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俨然一幅桃源景象。一百年前,美国著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来此地考察后,写道:“这里是如此令人惊叹,我平生未见如此绮丽的景色。不把这绝佳的地方拍摄下来,我会感到是一种罪恶。”他还感慨道:“如果《创世纪》的作者曾看见迭部的美景,定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百年过去了,“养在深山人未识”的扎尕那,如今已成为甘南的香饽饽。60多家藏家乐、度假山庄,以藏族独有的特色,迎接着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人,去年接待游客近60万人次。
据介绍,像迭部扎尕那这样的乡村景区,在甘南州已有60多个,有的已初具规模,有的正在升级改造。其中最负盛名的迭部县扎尕那、临潭县池沟村,已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坐落在国道312线上的碌曲县尕海乡尕秀村,是从尕海草原上冒出来的新景区。2017年春天,县上对这个牧民定居点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根治了脏、乱、差,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特别是规划建设的尕秀村史馆、藏家乐、智慧牧场、自驾游营地,以及旅游商品店和电商平台,承载着游牧文明的风雨沧桑和雪域高原的乡愁乡恋,深情地牵动着过往游客的心绪。
在那些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城里人看来,水草丰茂、牛羊遍野的甘南草原,是养眼、养心、养神的风水宝地。为便于游客实现“三养”,甘南州委、州政府去年拨专款在旅游主干道和风景绝佳且能登高望远的地方兴建了52个观景台,让风尘仆仆的游人停下车来,站在高处近观远眺、呼吸吐纳,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
“环境革命”取得成功
“你已进入全域无垃圾示范区”。这样温馨而令人肃然起敬的提示牌,据说在全甘南州有102块。经过多日的亲身体验,笔者真切地感受到,“全域无垃圾”,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真真切切的事实。
然而,回首曾经的甘南,“只顾温饱,不顾面貌”,城市里环卫管理形同虚设,环卫设施简陋不堪,烟头纸屑随处可见,背街小巷污水横流……
2015年夏天,自驾游和藏家乐的蓬勃兴起,给甘南草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使州委、州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如不彻底改变脏、乱、差的环境卫生,丢掉了“香巴拉”的桂冠,千载难逢的旅游热将很快消退,甘南传统的牧业经济转型将遥遥无期。于是,州委、州政府痛下决心,开展全区域旅游示范区的申报和创建工作,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和方法,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在这场移风易俗的革命中,州、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扛起铁锹、扫把,走街入巷清扫垃圾,铲除污泥,疏通河道,并着力推动整治触角由平面向立面延伸,由城镇向农牧村延伸,由河岸向河道延伸,由山脚向山顶延伸,由公路沿线向草原腹地延伸,最后由清理垃圾向恢复植被延伸,从而铲除了脏、乱、差顽疾,还原了自然底色,实现了“视线之内不见垃圾”的预期目标。
如今的甘南,草绿、林茂、天蓝、地净,各方游客蜂拥而至,前来参观学习的地、州、市络绎不绝。包括一些东部发达地区都纷纷到甘南“取经”。2017年上半年,全州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9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3.6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84亿元,同比增长16.33%,且无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和投诉发生。2017年2月,在甘肃省旅游工作会议暨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推进会上,甘南州获得了“全域旅游发展创新奖”。
甘南“环境革命”取得成功的深层原因,是广大干部群众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藏族群众素来崇拜神山神水,见了雪山和大江大河要磕头作揖,以示崇敬,这无疑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怀。近年来,甘南州委、州政府尊重群众的传统习俗,并将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在全州树立起“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千好万好不如生态良好”的发展理念,坚守“生态信仰不可亵渎,自然尊严不可冒犯”的生态思想底线。正是这种既传统又时髦的“生态信仰”和“生态自觉”,给甘南的环境整治和整个生态修复保护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草畜平衡实现持续发展
甘南拥有亚高山草甸草场4084万亩,80%连片集中,并同国家湿地公园四川若尔盖大草地连成一体,是青藏高原天然草地中载畜能力最好、耐牧性最强的草场之一。全国4大名羊中,甘南就有欧拉羊和甘加羊两种,还有“东方神骥”河曲马、“高原之舟”牦牛、“藏地神犬”藏獒等。因此,这块比海南岛还大1万多平方公里且离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被著名学者费孝通誉为“青藏之窗”“藏族现代化的跳板”。然而,由过度放牧及鼠害为患等原因而导致的草畜失衡、草原退化,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这个“九色香巴拉”。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独具特色的草原旅游业风生水起,像融冰化雪的春风,把长期草畜失衡的甘南草原送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让甘南人看到了属于自己的希望和未来。近年来甘南州委、州政府反弹琵琶,将文化旅游业确定为自治州的首位产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的重要支撑,坚定不移,持之以恒,闯出了一条具有甘南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从而为甘南的经济转型升级打开了一扇大门。
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为以往“逐水草而牧”的甘南经济结构注入了新的活力,积累了财力、物力,为甘南草原的生态保护安上了飞翔的翅膀。近年来,那些世代放牛羊、抹牛粪、挤奶子的“扎西”、“卓玛”,纷纷“坠鞭下马”,做起买卖,搞起“藏家乐”、“牧家乐”,并且载歌载舞,向游人展示雪域高原的美丽与活力。
(下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记者王云祥)1月3日,记者从省农牧厅获悉,甘肃省“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据介绍,“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地处甘肃...
迭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迭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