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耳撬动大产业
(上接第一版)
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镇”这一主题,着力开拓产业扶贫新路子。在甘肃省工商联的牵线搭桥下,引进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公司,通过政策支持、企业带动和协作帮扶,建设了食用菌产业园,占地50亩,总投资310万元。探索“支部+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产业基地+“三变””改革新路子,按照“土地入股建基地、村集体资金入股驱动、企业带动建菌棚、结构调整育木耳”的发展思路,24户群众以土地入股,石川镇9个村累计入股230.01万元。每村培养3名以上食用菌生产技术员,采取“保底分红”的科学利益分配机制,对土地入股的农户,每年每亩分红500元,对资金入股的村集体按每年不低于8%的利率进行分红。
探索农村“三变”改革新路子,以村党支部为引领,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为支撑,引进龙头企业,建成了食用菌产业园,黑木耳吊袋棚发展到了32个,菌棒由30万棒增加到70万棒。吸收当地农户到园区务工,每户能增收4000多元。今年新建吊袋棚11个,吊袋棚增加到32个,晾晒棚20个,吸纳当地90名村民在园区务工。
三岔镇三岔村食用菌产业大棚里,妇女们正在采摘黑木耳、小金耳。三岔产业园区,一期规划建设800亩,总投资2亿元,是一家集松耳、羊肚菌、金耳等食用菌培育、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食用菌生产基地,流转土地90亩。陇泰鑫业农业科技种植有限公司建成智能大棚11座,气调库、松耳无菌车间,生产的食、药兼用的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脂肪和微量元素,产品走俏广州、北京等大城市,供不应求。
陇泰鑫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黑木耳种植为主,公司建成吊袋棚72座、晾晒棚31个,投入菌棒2万多棒,年产值500万元,带动当地60多名农民务工。投入资金120万元,在石川镇扩建黑木耳基地30亩,建设木耳吊袋大棚11座、晾晒棚5座,目前已进场施工。投入资金260万元,在四族镇扩建黑木耳基地38亩,建设黑木耳吊袋大棚24座、晾晒棚10座,目前已进场施工。投入资金250万元,在殪虎桥镇新建黑木耳基地41亩,建设黑木耳吊袋大棚23座、晾晒棚11座,目前已经进场施工。投入资金500万元,在新寺镇新建黑木耳基地40亩,建设木耳吊袋大棚48座、晾晒棚24座。全县木耳年生产能力由240万棒扩大到600万棒。
漳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振兴乡村的产业来抓,围绕“兴特色、重科技、打品牌、促增收”的思路,扶持农民发展食用菌产业。农民王小斌盯准这个新型产业,建立了“金田园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投资205万元,建成了黑木耳种植大棚20座、晾晒棚4座,挂袋菌棒53万棒,带动农民59户,吸收建档立卡户30多人在基地务工,让他们掌握新技术,在家门口就业。生产的黑木耳,通过晾晒、装袋、封口,销售到外地大市场。村民们入股分了红,村集体每年分红2—4万元,既盘活了村集体经济、群众土地,又带动农户共同致富。建成全市第一家黑木耳菌棒生产线,已生产30万棒,填补了当地产业空白。
漳县食用菌产业绿色发展,围绕“天下贵清、康养漳县”这个名片,全力打造食用菌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争取项目资金,建设日产能10万棒的菌棒加工厂,完善产业链条。同时,合作社注册了“金花池”“漳东梦”等4个木耳有机产品认证。2年多来,全县食用菌产业通过提升技术、强化管理。在菌种研发、菌棒制作、种植管护上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通过加工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发挥了较好的品牌效应,走出了一条食用菌产业扶贫开发深度融合、绿色发展的路子。
新闻推荐
整洁美丽的酒店村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薛巍敏“欢迎来到酒店村!”一进入漳县大草滩镇酒店村,热情与活力扑面而来。...
漳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